体育新闻滚动新闻-国际新闻网-梳理天下新闻

Hi, 请登录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中国地质大学远程网络教育专本科2.5年济宁龙华教育招生报名

招生专业(以下专业包括大专和专升本,共计24个专业):土地资源管理、土木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法学、会计学、行政管理、工商管理、市场营销、资源勘查工程、安全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宝石商贸与营销(只有高升专)、采矿工程(只有高升专)。

报名材料:①、报名费②、身份证原件或复印件或扫描件、毕业证原件或复印件或扫描件③、蓝底1寸彩照4张或电子版照片。

中国地质大学位于北京市海淀区高校云集、学术氛围浓厚的中关村高科技园区的学院路,是教育部直属的以地质、资源、环境、地学工程技术为主要特色,理工为主,理、工、文、管、经、法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全国重点大学,是我国最早建有研究生院的33所高校之一,也是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和“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的大学。是我国培养地学人才的摇篮和进行地学研究的重要基地,是国内地学教育的排头兵和国际地学界的知名学府。2008年2月,经教育部批准,中国地质大学独立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试点。

中国地质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是我校成人高等教育、现代远程教育和培训工作等各类继续教育的归口管理部门和二级教学单位。中国地质大学现代远程教育坚持突出品牌和特色,坚持学校“特色加精品”办学理念,以学校优质教学资源为基础,以人性化服务为手段,以保证教学质量为目标,形成了以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为目标,以资源整合为基础,以规范管理为保障的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系统。学校远程教育教学设施先进,教学网站功能齐全,教学资源丰富,实行弹性学制,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要,为学生提供全方位教学支持服务。学院实行与学校一体化管理的运行机制,在招生、学籍管理、教学、资源建设等环节,以继续教育学院为主,由学校的相关职能部门、院系积极参与,共同承担、实施完成,保证教学正常运行和教学质量。

(1)报考专科层次且具有国民教育系列专科及以上学历者,报考专升本层次且具有国民教育系列本科及以上学历者,持毕业证原件及复印件(A4),经我院审核通过后可免试入学。

(2)获得局级以上“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称号者可免试入学。

(3)参加近两年内成人高考的考生凭成绩单择优免试录取,考生须提供准考证和成绩单原件。

测试科目如下:

(1)专科: 语文、数学综合(满分120分)150分钟

(2)专升本:文科类:大学语文、大学英语综合(满分120分)150分钟

理科类:高等数学、大学英语综合(满分120分)150分钟

同时,学院向考生发放录取通知书,考生持录取通知书及入学须知到各报名处报到入学。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继续教育学院按照学生选学专业课程的学分收费。收费标准经北京市物价

局或学习中心所在地相关部门批准的标准收费,学生按学费标准在当地学习中心统一交费。

学院统一制定教学资源建设规范,由主讲教师和教育技术专家组成创作组,自主开发建设具有本校特色的网络教育课程,同时积极引进新世纪网络课程、国家精品课程等优质的共享资源。

学生按教学规定时间参加考试,考试由继续教育学院统一命题、阅卷,各地报名处组织考试。

专升本统考科目(2门):大学英语B,计算机应用基础。

在规定的弹性学习年限内,学生修完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获得毕业学分,专升本学生还必须通过全国高校网络教育统一考试,并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经审核通过后,由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颁发国民教育系列本、专科毕业证书(注明网络教育),电子注册、国家予以承认学历、学信网可查。

根据《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网络高等学历教育授予学士学位工作实施办法》(暂行),符合下述条件者,授予成人高等教育学士学位:

(1)在校期间各门课程平均成绩在70分(含)以上;

(2)网络统考课程合格;

(3)毕业论文成绩在良好(含)以上;

(4)通过北京地区成人本科学士学位英语考试;

(5)申请学位的学生应在规定的弹性学制年限内。

土木工程是研究工业、运输、水利及居住等用途的固定建筑物和设施的规划、设计、建造及维护的一门学科。

本专业是以工程地质、隧道及地下建筑工程、岩土工程及基础工程施工为专业特色,培养既具有较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宽的土木工程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复合型人才”,从业适应面广。毕业生可在地下建筑、隧道、道路、桥梁、矿井、房屋建筑等的设计、研究、施工、教育、管理、开发部门从事工作。

土地资源管理是以现代管理学、经济学、土地管理及房地产经营方面的基本理论为研究对象,培养具有计算机应用、测绘、规划等基本技能,熟悉土地及房地产管理的政策法规,始终坚持土地是对象,法律是前提,3S技术是手段,经济是实质,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并重的土地利用与管理,集土地管理、利用、开发、经营、保护为特色的专门人才。毕业生可从事地籍管理、土地调查、土地估价、地籍测量、土地规划、土地整理与复垦及房地产经营与管理等工作。

行政学是社会科学中一门独立的学科,是研究政府管理国家与社会公共事务的科学。行政学融合了经济学、管理学、政治学、法学等各学科的知识,是一门综合性、交叉性学科。

本专业以传统的行政管理学科为研究方向。在行政管理大方向的基础上,结合我校国土资源管理的优势,发挥土地行政方面的特长。

市场营销学是一门建立在经济科学、行为科学、现代管理理论基础上的应用学科,是研究组织市场营销活动规律及其策略的学科。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市场营销及工商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营销方法与技巧,掌握从事现代商务活动的基本技能,毕业后可在企、事业单位或政府部门从事市场开发、营销管理以及市场营销方面的工作。

法学是以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社会学科。

本专业以培养具有扎实的法学理论功底并具有较高法律事务工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特色,学生毕业后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特别是立法机关、行政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仲裁机构和法律服务机构从事法律事务工作及教学、科研工作。

会计学是专门研究会计信息核算与披露、财务分析与决策等程序和方法的应用型学科。

本专业的学生既具备较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又具有运用会计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受到科学研究和专业技能的基本训练,能在各类企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及政府部门从事会计实务、教学、科研及管理工作。

管理学是一门系统地研究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具有一般性、多学科性和实践性等特点。

本专业以管理学基本理论为基础,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知识与方法,系统分析、研究工商企业所面临的经营与管理问题。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以计算机科学理论为基础,系统学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开发技能,并应用于科学研究、应用开发等领域的学科。

本专业学生既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从业的适应面广,能在科研部门、教育单位、企业、事业、技术和行政管理部门等单位从事计算机教学、科学研究和应用。

安全工程是研究人类在生产和防御各种灾害的过程中所采用的,以保证人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减少物质财富损失为目的的安全技术理论及专业技术手段的综合学科。

本专业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安全理论知识和技能,在安全工程方面具有扎实理论基础、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得到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能在安全工程技术领域从事科研、教学和技术工作的专门人才。

资源勘查工程是融地质理论、勘查技术、矿产地质于一体综合性,应用性很强的工科专业。本专业培养具备地质学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资源勘查的工作方法,具有对资源成因和分布规律等综合分析与研究的初步能力,懂得“可持续发展”和“资源与环境”基础理论的“复合型人才”。学生毕业后能够在资源勘查、开发(开采)与管理等领域从事固体、液体、气体矿产资源勘查、评价和管理等方面的专门工程技术人才。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是一门信息领域的新兴学科。

本专业培养从事与电气工程有关的系统运行自动控制、电力电子技术、信息处理以及电子与计算机技术应用等领域的工程技术人才。学生毕业后可在工矿企业、电厂、政府部门等从事电气信息与自动化技术相关的工作。

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和专业知识基础、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一定的计算机、外语能力,具备从事珠宝玉石鉴定、鉴别及商贸经营等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学生毕业后适应于在企、事业单位从事市场营销、珠宝研究、鉴定与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专业课介绍:晶体光学与造岩矿物、结晶学与矿物学、钻石学、珠宝玉石概论、市场营销学、岩石学、珠宝商贸、天然宝石的改善及鉴别方法、观赏石、宝玉石矿床学、消费者心理与行为

本专业培养适应经济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掌握固体矿床开采的基础知识与方法,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技能和分析解决采矿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在相关领域从事矿区开发规划、矿山设计、生产技术管理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学生毕业后能在煤炭、冶金、材料加工及相关企业从事矿山设计、生产管理等工作。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课程期末考试

论文(读书报告)

课程名称:海洋科学导论 姓名:刘辉 学号:1002122322 任课教师:杨娟 周东升 刘宝林

时:32 开课院系:海洋学院 开课时间:2014.2-5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位于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腹地,东湖之畔,南望山麓,占地1700余亩。学校拥有国家4A级旅游景区——逸夫博物馆,是全国文明单位、湖北省最佳文明单位。校园环境优美,教育、科研、学术氛围浓厚,拥有现代化的教学楼群、图书馆、学生公寓和近万台随时上网的计算机等相关配套设施,为莘莘学子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生活和成长的环境。

办学思想

学校以温家宝总理为母校的题词“艰苦朴素,求真务实”作为校训。在总结办学经验、展望未来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了“三步走”发展战略,其中将“建设地球科学一流、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大学”确立为办学的阶段性目标,将“建设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确立为办学的长远目标。学校坚持突出办学特色,完善学科体系,努力为解决我国和人类社会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提供高水平的人才和科技支撑。办学条件

学校现有教职员工3195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8人,博士生导师183人,教授420人,副教授497人,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5人,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5人。国家“千人计划”入选4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8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9人,“楚天学者计划”入选教授29人。近年来,学校新增国家创新研究群体2个,教育部创新团队3个,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湖北省教学名师7人。2008年,我校成秋明教授继我校赵鹏大院士之后,成为荣获国际数学地质学会最高奖——克伦宾奖的第二个亚洲人。

学校现有各类科研机构、实验室、研究院(所、中心)86个,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人文社科研究基地15个。学校图书馆拥有丰富的文献资源,形成了以科技文献为主体、地球科学类文献为特色的馆藏体系。学校拥有纸质图书资料170.46万册,电子图书7000GB,期刊1500余种,中外文数据库20个。从20世纪50年代起,学校相继在周口店、北戴河、三峡等地建立了教学实习基地。其中周口店野外实习基地被誉为“地质工程师的摇篮”,已建成为“全国地质实验(实践)教学示范中心”和“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能力(野外实践)基地”;依托三峡秭归实习基地建设了教育部长江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研究中心,其影响辐射全国。

学科布局

学校大力构建以地球系统科学为主导的学科体系,积极发展应用科学、前沿科学,以及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信息、纳米、材料、生物、能源、环保等新兴交叉学科。学校现有8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和17个省部级重点学科,其中“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与“地质学”2个一级学科全国排名第一;有17个学院(课部)、60个本科专业;拥有国家地质学理科人才培养基地和国土资源部地质工科人才培养基地;拥有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和38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有工程硕士、MBA、MPA、MFA、J.M等10个专业学位授予权,其中工程硕士专业包涵19个工程领域。

人才培养

学校拥有“学士-硕士-博士”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有学生6.4万余人,其中全日制在校学生近2.5万人,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2800余人,成教及网络教育注册学生3.9万余人,各类留学生400余人。学校通过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加大与国外高校联合培养的力度,创新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研究生的机制,建立了创新人才和特殊人才的培养制度。学校已建成一大批国家级和省级精品课程,2004年学校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和湖北省研究生培养条件评估。学校与中国科学院9家科研院所、中国地质科学院组建了“科教战略联盟”,开展深度合作,联合培养本科生和研究生。学校设立了“李四光学院”和地球科学“菁英班”,致力于培养地学类拔尖创新人才。学校建立了国内一流的现代远程教育体系,广泛适应各类学生多元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学校远程继续教育学院连续多年在教育总评榜中被评为“十佳网络教育学院”。

学校按照“品德高尚、基础厚实、专业精深、知行合一”的人才培养要求,全面实施教育教学质量工程,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李四光计划”、“池际尚计划”等。我校学生在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全国挑战杯大赛、数学建模大赛、电子设计大赛等高水平赛事中屡获佳绩。学校通过国家助学贷款政策每年为学生贷款达2000余万元,国家、学校、社会每年为我校学生提供的

奖励资助金额达2500万元。学校除设立学生普遍享有的奖学金外,还设立了“地质之光奖学金”在内的50余项专项奖学金。

学校把弘扬优良体育传统与开展艰苦奋斗教育相结合,逐步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体育体系。我校学生在国际国内重大体育比赛中,累计取得金牌150余枚,银铜牌350余枚,连续5届获得全国大学生运动会“校长杯”。2006年10月,学校成功举办第九届世界大学生羽毛球锦标赛。2012年5月,学校登山队成功登顶珠峰,成为我国第一支登上世界最高峰的大学登山队。

科学研究

学校历来十分重视科技工作。近5年,学校主持“973”项目及专题、“863”项目及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各类国家级项目600余项,科研经费稳步增长。殷鸿福院士主持完成的确定全球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层型“金钉子”(国际标准)的科技成果荣获“2001年中国基础研究十大进展”、“2001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和“2001年中国十大科技新闻”的殊荣。我校师生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际杂志Nature上发表论文4篇。5年来,学校共有50项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其中,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学校主办的《地球科学》中文版被国际著名检索系统EI光盘版收录,英文版被国际著名检索系统SCIE收录,学报(社会科学版)进入《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揽》和CSSCI。

学校科学研究始终面向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积极参与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引领行业科技发展,培养和输送技术骨干和管理人才。学校作为唯一高校参与了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拥有军工项目科研生产完整资质,成立了2个“教育部深空探测联合研究中心”预研分中心,参与了“嫦娥工程”月球探测数据处理和月球应用研究,自主研发的MAPGIS软件成功应用于“神舟”系列载人航天搜救。学校坚持开展产学研合作,推进协同创新体系建设。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之后,学校及时组织科技赈灾专家组奔赴灾区,为灾区预防次生灾害、做好灾后重建与城镇选址等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持。

国际交流

学校积极开展对外学术、科技和文化交流,先后与美国、法国、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国家的100多所大学签订了友好合作协议。近年来,学校公派出国访问、留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的师生每年超过350人次,邀请来校访问、讲学、与会的境外专家每年超过300人次。学校2个项目被列入“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即“111工程”),以我校为支撑建立了美国布莱恩特大学孔子学院、美国阿尔弗莱德大学孔子学院、保加利亚大特尔诺沃大学孔子学院,建成了“中匈联合环境科学与健康实验室”和“中美联合非开挖工程研究中心”。

桃李芬芳

60年来,学校人才辈出。毕业生中走出了以温家宝总理为代表的一大批社会管理精英,成长了以“嫦娥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等为代表的29位两院院士,涌现了国家体育场馆“鸟巢”总工程师李久林为代表的一大批工程奇才……广大毕业生正以自身的努力为学校赢得荣誉、提供支持。同时,学校也将为解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谋求人类与地球的和谐发展做出更加卓越的贡献!

自荐信

尊敬的中国地质大学招生办领导:

您好!我是2012届高中应届毕业生。我希望通过自主招生方式来报考中国地质大学。

我来自一个教师的家庭,爷爷奶奶、父亲都是大学教师。爷爷和奶奶是国内植物病理界知名的专家,父亲是土木工程专业的博士。因此我对大学的学术氛围和优雅环境非常熟悉,并且对其非常依恋和向往,也非常渴望自己早日步入充满知识的大学殿堂。

中国地质大学座落于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武汉,是一所历史悠久、全国知名的重点大学,是国家 “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之一。拥有多个国家重点学科、博士点、国家重点试验室。我向往中国地质大学,她不仅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教学资源,良好的学术氛围,强烈的时代气息,为社会培养出许多杰出人才。我将选择贵校为第一志愿,非常渴望能在明年7月拿到贵校的录取通知书,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地质大学学生,成为一名对社会、对祖国有用的人才。

也许受到家庭的熏陶,我从小就充满对知识的好奇。喜欢动脑筋想问题,对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都很感兴趣。我最喜欢做的一件事就是逛书店。我买的书籍装满了书柜的两层。包括中外的经典名著、科普杂志、人文历史等。我最喜欢看电视节目中的“百家讲坛”和“发现探索”等栏目,从中我学到了学校学不到的很多知识。从小学到中学都在教学水平较高的学校就读,而且学习成绩在班里名列前茅,培养出较强的知识接受能力。凭借自己的勤奋和努力,我考入省级重点高中。在重点中学的重点班里人才济济,我不断向自己提出超越梦想、超越历史的挑战。平时的学习我都制定近期计划和远期计划,除了安排好学习时间以外,也包括帮助大人做家务、弹琴、下棋、骑车郊游等,因为我是一个既爱学习更爱生活的女孩。当我在学习上感到压力时,我通过这些方式来放松自己的紧张情绪。由于自己的不懈努力,学习成绩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尤其语文、英语水平在班里名列前茅。除了学习任务之外,我还担任团支部书记等学生干部工作,多次获得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等奖励。同学们都愿意与我相处相伴,我提出的建议和策划方案同学们大多能够接受。业余时间喜欢写作、唱歌、弹钢琴、打乒乓球等活动。曾获得第十三届“语文报杯”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二等奖等。取得这些成绩与良好的家庭环境及扎实的基础教育分不开。在不放松学业的同时,我还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注意培养个人的道德情操和爱心。比如在暑假组织一些同学参加社区的公益宣传活动、送爱心送温暖活动、关爱老年人健康活动等,大大提高了我的组织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在经历学业考验的同时,我还经历了不寻常的情感考验。高中学习紧张阶段,我感情上深深依恋的外公突发重病卧床,使我一度精神上失去平衡,学习受到很大冲击。但是我用我的行动证明了我是具有坚强意志、成熟性格和丰富情感的女孩子。在完成每天的学习任务之余,我都要帮助家人照顾卧床的外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倒水、喂饭、按摩,我还用我的歌声给外公带去快乐,同时我也用我积极向上的学习成果去抚慰家人的心。

中国地质大学在交通、土木工程等基础建设方面的学科具有显著的优势。我对这些专业方向也具有浓厚的兴趣,并擅长于应用科学及管理方面的学科。中国的建设发展将提出更高的要求,我希望我能在这个广阔的空间里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如果我有幸步入长安大学的殿堂,我希望我能够传承中华民族的智慧,在中国的建设发展历史上不断创造出新的世界奇迹。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第八稿)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保障学校依法办学和自主管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等法律和规章,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章程。

第二条 学校名称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简称北京地大;英文名称为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网址为www.daodoc.com;注册地为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第三条

学校是国家举办、教育部主管并与国土资源部共建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为非营利性事业单位法人。

第四条 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

第五条

学校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养品德优良、基础厚实、知识广博、专业精深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第六条

学校坚持谋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以地质、资源、环境和地学工程技术为主要特色,为解决国家和人类社会发展面

•1• 临的资源环境问题提供高水平科技支撑。

第七条

学校坚持“特色加精品”办学理念,以内涵发展为核心任务,推进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最终实现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长远奋斗目标。

第八条 学校的基本教育形式为全日制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学校适度开展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和继续教育,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中外合作办学和国际合作交流,促进教育国际化。

第九条

学校坚持自主办学、依法治校,科学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开放合作,尊重学术自由,鼓励学术创新,保障教授治学。

第二章 学校与举办者

第十条 举办者依法依规决定学校的分立和合并等事项,任免学校负责人,保障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办学自主权,规范和监督学校的办学行为。

第十一条 学校建立科学的管、办、评分离的质量评估制度,依法接受举办者、教育行政部门和其他组织的评估。

第十二条

学校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独立承担法律责任,校

•2• 长是学校的法定代表人。

第十三条 学校依法行使下列办学自主权:

•3•

第三章 学生和教职工

第十四条 学生是指由学校依法录取、取得入学资格、具有本校学籍、接受学校培养的受教育者。

第十五条 学生依法享有下列权利:

•4•

第十六条

学生应履行下列义务:

第十七条

在校接受继续教育等其他类型的不具本校学籍的受教育者,其权利和义务由受教育者与学校按照平等自愿的原则依法另行约定。

第十八条 按照岗位职能和工作任务不同,学校教职员工由教师、其他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工勤人员组成。学校依法依规制定人事管理制度,对教职员工实行分类管理和定期考核,考核结果作为聘用、晋升、奖惩的依据。

•5• 第十九条

教职员工依法享有以下权利:

第二十条 教职员工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6•

第二十一条

名誉教授、讲座教授、客座教授、兼职教授、在站博士后、访问学者、进修教师等其他教育工作者,在校从事教学、科研、进修活动期间,依法依规享受相应权利,履行相应义务,学校为其提供必要的条件和帮助。

第二十二条

学校依法依规履行对离退休教职工的责任,保障离退休教职工应有的政治和生活待遇。

第四章 治理结构和组织机构

第二十三条 学校实行中国共产党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委员会(以下简称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推行教授治学、民主管理,建立符合国情、与学校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大学制度。

第二十四条 学校党委是学校事业发展的领导核心,统一领导学校工作,支持校长独立负责地行使职权。

第二十五条 根据《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和国家有关规定,学校党委的主要职责是:

•7•

第二十六条 学校党委及其常务委员会(以下简称党委常委会)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遵循民主集中制原则制定议事规则和议事程序,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

•8• 别酝酿、会议决定的方式对决定学校重大事项。

第二十七条 中国共产党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纪律检查委员会是学校的党内监督机构,在学校党委和上级纪委的领导下依据党章和党内法规履行职责。

第二十八条 校长作为学校行政主要负责人,在学校党委领导下全面负责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行政管理工作,组织实施学校党委有关决策和决定。副校长和校长助理在分工的基础上,根据校长授权,协助校长履行管理与服务职责。

第二十九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和国家有关规定,校长的主要职权是:

•9•

第三十条

学校校务会议是学校的行政议事决策机构,是校长行使职权、履行职责、贯彻落实学校党委有关决议、研究和处理学校行政重要事项的会议。校务会议根据其议事规则和议事程序,按照集体讨论、校长决定的方式,研究提出拟由学校党委讨论决定的重要事项方案,具体部署落实学校党委决议的有关措施,研究、审议或决定学校行政工作的重要事项。校长对会议研究事项享有最后决定权。

第三十一条 学校建立以学术委员会为核心的学术管理体系,学术委员会是学校最高学术机构,依据其章程产生并行使校内学术事务的决策、审议、评定和咨询等职权。

第三十二条

学术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

•10• 育培养标准、教师职务评聘学术标准;

第三十三条 学校依法设立学位评定委员会,依法履行学位评定和授予的职责。学位评定委员会可按照学科门类或授予学位类型设立若干分组,履行相应的工作职责。

第三十四条 学校依法设立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履行评议和审定专业技术人员任职资格的职责。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可按照专业技术系列设立若干评议组,履行相应的工作职责。

•11• 第三十五条

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是教职工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基本形式,依据国家相关规定建立,在学校党委领导下按照其章程开展工作。

第三十六条 学生代表大会、研究生代表大会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基本形式,在学校党委领导下按照其章程开展工作。

第三十七条 学校依法成立工会、共青团等群众组织,在学校党委领导下按照各自章程依法履行相应职责。

第三十八条 校内各民主党派基层组织按照各自章程开展活动,依法参与学校民主管理与民主监督。

第三十九条 学校根据精简、统

各机构根据学校授权,围绕教学科研工作,履行相应的管理、服务和保障等职责。

第四十条 学校党委根据党员人数和学校内部组织机构设置,设立分党委、党总支、直属党支部或党的工作委员会。

第四十一条 学校根据工作需要,设立各类委员会、领导小组、工作小组等常设或非常设议事协调机构,协助学校党委和校长处理有关事务。

第四十二条 学校教学、科研单位根据需要可设立相应的学术组织,在校级学术组织的授权和领导下依据相关规则开展工作。

•12• 第四十三条 学校实行校、院两级为主的管理体制。学校根据学科分类和事业发展需要设立二级学院,在人、财、物等方面规范有序地赋予其相应的管理权,保障其规范有序地履行相应职责、完成发展任务。

第四十四条 学院的主要职责是:

第四十五条 学院实行党政领导、分工合作、共同负责的管理体制,由院长、院分党委(党总支、直属党支部)书记、副院长、副书记等组成党政联席会议,按照学校党委审定的议事规则和议事程序决定学院重要事项。

第四十六条 独立建制的实体研究院(所、中心)等科研机构,按照学校规定履行相应职责。非实体的系(所、中心)等教

•13• 学科研机构,由学校批准设置,依托学院(部)管理。学校附属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单位,依照法律、法规、规章和学校规定运行与管理。

第五章 经费和资产

第四十七条

学校的经费来源包括财政补助收入、事业收入、经营收入、上级补助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社会捐赠和其他合法收入等。学校鼓励和支持利用包括市场机制在内的各种合法机制,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和事业发展资金。

第四十八条

学校实行统一领导、集中核算、分级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建立财务预决算、经济责任、财务公开、审计监察等制度,保障资金安全和高效运行。

第四十九条 学校资产指由学校合法占有和使用的国家所有的资产总称,包括固定资产、流动资产、无形资产、对外投资以及依法认定为学校所有的其他资产。学校依法组织办学资源,鼓励和支持校内外单位和个人为学校筹措建设和发展资产。

第五十条 学校建立健全资产管理制度,优化和合理配置资源,提高资源使用效益,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学校保护并合理利用校名校誉、学校标志物和依法享有的知识产权。

•14•

第六章 校友及社会

第五十一条 校友是指在学校学习或工作过的各类学生、教职工与进修人员,以及被学校授予各种荣誉学位和荣誉称号的各界人士。学校通过多种形式联系和服务校友,鼓励校友支持学校的建设与发展。

第五十二条

学校依法注册成立校友会。校友会是独立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依据国家有关规定和自身章程开展活动。学校鼓励和支持成立具有地域、行业、届别等特点的校友会分支机构。

第五十三条 学校依法注册成立教育基金会。教育基金会是独立的非公募基金法人,依据国家有关规定和自身章程开展活动。教育基金会尊重捐赠方对捐赠资金资产的使用意愿,接受相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的查询监督。

第五十四条

学校根据发展需要设立理事会。理事会是学校面向社会、开放办学的咨询议事机构,其组成原则、议事规则、运行机制和监督机制等遵照其章程执行。

第五十五条

学校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和评价,依法实行信息公开制度,及时向社会发布办学信息,面向公众合理开放办学资

•15• 源。

第五十六条

学校依据国家有关规定和自身发展需要,同政府机构、社会组织及个人开展多种形式的互利合作或设立合作机构,发起、组织、参加或退出国际国内有关联盟和组织。

第五十七条

学校根据国家需要和自身能力,开展对口支援活动。

第五十八条

学校加强与所在地的紧密联系,参与和服务首都经济社会发展。

第七章 学校标识

第五十九条

学校校训是“艰苦朴素、求真务实”,校风为“艰苦奋斗、严格谦逊、团结活泼、求实创新”。

第六十条

学校校徽由核心图案、中英文校名以及建校时间而成,整体造型为圆形印章形,色彩为蓝色和白色。核心图案分内外两圈,两圈之间为中英文字形的“中国地质大学”,内圈下方数字“1952”为建校年份,中央为象征地质学科特征的“放大镜、地质锤、指南针与地球经纬”,体现学校务实严谨的科学气质和豁达内敛的治学精神理念。

•16• 第六十一条

学校校旗形状为矩形,正中为校徽与中英文校名的组合。校旗列出蓝色底和白色底两种,其中蓝旗为主旗,白旗为副旗。

第六十二条 学校校歌为《勘探队之歌》,佟志贤作词,晓河作曲。

第六十三条

学校校庆日为11月7日。

第八章 附 则

第六十四条

本章程的制定与修订经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讨论、校务会议审议、党委常委会审定,报教育部核准。

第六十五条

本章程制定所依据的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修改后导致章程违反上位法,或学校办学宗旨、发展目标和管理体制出现重大变化,或出现其他应对本章程进行修订的情形时,由校务会议提议修订本章程。

第六十六条 学校其他规章制度应根据本章程制定和修改,不得与本章程相抵触。

第六十七条

本章程由学校党委常委会负责解释。 第六十八条

本章程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17•

投稿信鸡西大学学报

刊名: 鸡西大学学报 Journal of Jixi University

主办: 鸡西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黑龙江省鸡西市 语种:

中文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58 CN 23-1487/G 创刊年:2001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鸡西大学学报》常见论文发表范例:

中国共产党对我国社会发展目标选择的历史考察 --- 闫广琴 消极自由的共和主义解读-斯金纳对伯林自由观的超越 --- 周莉 网络主体道德行为失范探因 --- 杨传勇 论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制度伦理建设 --- 杨丽娟 论毛泽东的生态环境思想 --- 徐岩

关于艺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情感教学的几点思考 --- 蒙莉 篮球运动员后仰跳投技术分析与力量训练实验研究 --- 樊丽丽 软式排球教学理论探析 --- 韩长海 高校辅导员话语权的境遇探析 --- 冯永泰 浅谈对高校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 --- 韩峰

高职高专院校应用写作教学中的“互动”模式探索 --- 曹国辉 区域经济学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 唐礼智

案例教学法-《行政法学》教学改革的新趋势 --- 李全庆 任务型教学法与大学英语阅读 --- 钟艳 新世纪文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 蔡雪岚 科学研究如何促进当代高等教育的发展 --- 朱世陆 龚伯兹曲线模型在广告预算中的应用 --- 林荣鑫 地区间主义:从地区间合作到全球治理 --- 翟晨灼 苏北地区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途径研究 --- 陈苏广 企业长期投资中的负债经营问题 --- 韩继敏 于淑萍 郭嵩焘任广东巡抚期间之思想 --- 李高霞 冷东 赵春晨 构建平行监督机制的思考 --- 孙忠良

中国公共行政范式的全新阐释-从价值、理论和制度层面构建行政范式 --- 马晓霞

论大学生道德信仰教育 --- 张希梅 高校和谐德育体系构建探索 --- 刘海君

沉溺网络交往对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发展的消极影响 --- 陈小普 原始社会道德教育的方法 --- 黄蓉

理工科院校发展留学生教育的调查与思考 --- 苏燕 刘俏 践行科学发展观 努力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 --- 张科 刘艳云 药物化学课案例教学初探 --- 方圆圆 论多媒体课件在高校汉字文化课程教学中的功用 --- 王应龙 经济管理类专业运筹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 邢光军 卢子芳 高校学科建设的组织学基础 --- 韩大盾 浅谈幼儿园课程整合理论及应用 --- 刘立民

论克里普克的先验偶然命题与后验必然命题 --- 李章吕 硕士研究生就业问题的分析与探讨 --- 李青侠 吕一波

地方本科院校构建教学质量保障及监控体系研究 --- 乐进投稿信箱:qklww163@163.com(注明刊物)责任采编:赵编辑qq 523174340投稿快捷咨询电话:18991833174,更多期刊登陆163期刊论文网。 高职高专院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几点思考 --- 曹国辉 晚清数学教育发展情况及教育改革的社会背景探析 --- 张锐梅 论数学教育的核心地位与优质的数学教学 --- 金朝钧 现代化教学手段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 许彦芳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现状探微 --- 岳伟 刘富强 孙瑜

试论国学教育对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养成的作用 --- 乔时玲 大学生生命教育探讨 --- 刘丽萍

高校干部考核网络化的研究与实践 --- 姜连策 试论新时期高校办公室工作的创新 --- 肖明安 校长培训工作实践探索 --- 刘爱英 拓展高校校报服务功能策略研究 --- 杨笑卉 课程推广中的校长执行力研究 --- 石利 田立君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012-2013学年度 研究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评优结果公示

根据《关于评选表彰2012-2013年度研究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通知》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研究生评优奖励办法》的规定,经学院(所、课部)评定、研究生院审核、校级优秀研究生标兵和研究生先进集体、先进党支部公开答辩,评选出2012-2013学年度研究生先进集体10个,先进研究生党支部10个,优秀研究生标兵10人,优秀研究生272人,优秀研究生干部249人,研究生单项优秀535人,优秀研究生党员37人。具体名单如下(排名不分先后):

机电学院:1201220班 地学院:11级行政3班集体 经管学院:1201127 班集体 工程学院:120112班集体 信工学院:1201138 班集体 高教所:高教所研究生会 资源学院:资源学院研究生会 计算机学院:计算机学院研究生会 地空学院:地空学院研究生团学联 材化学院:材化学院研究生团学联

工程学院

硕1201212支部

资源学院

煤工系研究生636党支部 经管学院 1201128先进党支部

高教所 高等教育研究所2012级党支部 数理学院

数理学院11级研究生党支部 马克思主义学院 1201232支部

材化学院 1201203班党支部

计算机学院 2012级计算机技术研究生党支部 公共管理学院 120171201公管一班党支部 机电学院

中共1201222班学生党支部

信工学院 余芳文 高教所 梁春晓 环境学院 彭 浩 体育课部 陈 晨 数理学院 严慈苗 机电学院 丁腾飞 材化学院 刘秋玲 资源学院 李占轲 地学院 熊富浩 公管学院 邹利林

地学院(30人)

于洋 谢 瑾 杨海军 王建文 毛欣 黄丽娟 万翔 李庚 吴慧 刘伟 王庆 王镝 蒋红安 周佐民 杨振宁 常国瑞 管志超 杨欢 赵天宇 郭纪盛 陈旭军 刘娇 张德明 郁军建 叶琴 任吟 吴魏伟 郭盼 程峰 王娟

资源学院(22人)

周晓宁 沈仨 刘博 邓棚 徐永利 钟佳 米鹏飞 李培军 刘根 刘慧 徐俊杰 李小芬 曹海洋 王维 徐志永 杨兴彬 张亚萍 关闻 张文平潘石坚 崔名喆 王刚

材化学院(12人)

田欢 胡鹏 姚晓帆 王洋 马艳红 陈俊飞 汤少展 王普健 胡交利

潘其云

李聪明 王大波

环境学院(21人)

刘林 曹耀武 罗明明

吴潇 闫雅妮 周辰昕 刘建国 孙禄健 柯雄 夏宏月

刘静华 赵子娟 吴松峰 景晨 胡广冲 陈丽 刘诗鹏 杨国栋 邓青军 张虎成

黄晶晶

工程学院(17人) 刘强

朱亚静

孙淼军

贾海梁

邱敏

王济君

袁寅

邓先华

徐星

兰志平

谢凯

罗陈

韩光

梅冬

张强

王康 代邵南

地空学院(15人)

张理蒙 毛晶 赵凯峰 高阳 杨修伟 张尧声 白龙海 胡卉 李清 吕秋雨 张天鹏 王秋革 张加刚 闫琳琳 李欣欣

机电学院(17人)

鲍亮

刘丽娟

吴迪

陈晓北

陈绪继

李亚敏

詹晨希

王晨旭

田琳

冀连杰

曾旭明

杜晓骏

余楠

柯炟

黎俊乔 高驰 经管学院(21人)

粘婉清 李晓琴 陈佳 裴文帅 冯银 丁竹 周裕祥 李燚 杨柳 王秋艳 王向东 王其萍 荆泽 李章嫣 陈嘉宁 沈晓宽 付子君 马林茂 刘洋 张小 王然

外国语学院(10人)

凤 李小玲 李

智 王

孟子琳 朱

英 李

琨 伍文瀚 江艳明 弓雪

信工学院(13人)

余芳文 吴正 罗小明 严玉姣 沈长江 何光滔 陈贵珍 葛彬 向卫 刘辰 刘岩 党海龙 黄彩春

数理学院(4人)

张伟 张石磊 张帆 彭士宁 严慈苗

体育课部(2人) 兰世磊 王兴

珠宝学院(4人)

王亚军 方修 宫旎娜 王笑梅 姜琴

艺术与传媒学院(13人)

邓伊楚 李莹 张涵 孙珊 陈果 周丹 冀玉东 曲成 范国艳 张小娟 戴冬妮 杨晓旭 申珂艳

公管学院(23人)

金贵

梁晗煜

乔木

吉娅

李伟松

许登明

高原

李晶

李雅娟

杨秋实

焦胜雪

李江波

王卫齐

买尔艾力

万然

王峰

李亚芳

文晚露

李卓桓

劳燕玲

杨月飞 冯卓 袁爽

计算机学院(8人)

颜宪斌 胡庭清 李政伟 曹智明 张怡文 周小桃 张丽红 李尚杰

马克思主义学院(10人)

申卫华 吴 俣 陈 静 付文怡 王甲旬 王青筠 盖艳伟 陈小舟 黄婷 黄海霞

高教所(3人)

窦丽芳 窦亚飞 杨志

地调院(2人) 尹德超

三峡中心(2人) 王振华 顾晶

地学院(25人)

曾浩 王丹妮 黄彬 林彦蒿 熊富浩 刘志付 蒋幸福 焦银霞 陈安 张增杰 闫芳 邓浩 王继林 杨兵 史骁 田健 李少林 赵焕 江华军 陈剑 冯旻譞 涂珅 李慧 周树达 吴蕴华

资源学院(39人)

李占轲 刘阁 孙骥 肖凡 张小强 刘睿 孙美静 杨易骏 马义权 唐然坤 葛翔 金秋月 阮班晓 石鸿翠 唐历山 庄文娟 孙超 徐文赟 张恒 郭瑞 文琳 赵俊芳 徐蒙 吴亚飞 马庆林 赵淑娥 李任远 孙鸣 袁迁 陈雷 胡新露 李婉婷 高键 胡庆成 金思丁 刘文浩 宋广增 张振杰 孔繁鹏

材化学院(17人) 王亮 常卿 董康 奉伟 冯珊 吴秋喜 刘晨 刘秋玲 武慧君 李天天 陈建超 郑银杨倩 史继岩 谭海燕 倪刚 周森

环境学院(20人)

康彩琴 天骄 廖媛 徐敏 童益琴 聂尧 段艳华 李江浩 刘乔 牛宏 彭浩 陈玉茹 于凯 汤庆佳 苑雷 吴述园 程腊梅 邵勇 李俊霞 龚星

工程学院(32人)

张学文 屈若枫 陈鹏宇 梅年峰 马俊伟 鲁莎 刘杨波 郭义 张晓涛 李辉 胡焕忠 翟国林 吴柳东 吕飞飞 储汉东 贾圣龙 贺建群 李志刚 曹慎 祝艳波 倪卫达 宋园园 侯姣姣 张新鹏 鲁文浩 张洋 李小雪 王鲁男 刘力 袁野 易焱华 闫丰

地空学院(19人)

王赛昕 李睿恒 范畅 高玲利 潘雨迪 潘蓓 杨怀杰 胡俊华 耿丹 艾萨·伊 马灵伟 吕晓春 刘营 路金阁

机电学院(15人)

李婧 杨超 陈海腾 鲍卫岗 何玢洁 丁腾飞 王军 张怀 张勇 梁 青 陈敏学 高勇 李昌平杨扬 杜嘉文

经管学院(18人)

严筱 龚承柱 王璠 张慧谨 王腾 李永盛 李伟伟 池毛毛 李利 肖嘉 于焕江 杨娟 粘婉清 刘孝蓉 刁尚东 徐洪 郭毓东 汪松 张红

外国语学院(10人)

王天琪 吴甜甜 李凤凤 庄少霜 李丹丹 陈 静 付 莉 何胜宗 柴振东

信工学院(20人) 俞政 张军 徐朋 陈文 杨君 陈多 李浩 李剑萍 郑广 段兴全 戴晶晶 董武钟 任凤 胡旭科 王小攀 马海荣 杨虎 郭明强 柳恒建 董文观

数理学院(2人) 刘小珊 王爱爱

体育课部(2人) 周文源 张荣君

珠宝学院(6人)

胡洋 何萌 尹百惠 时 慧 杨晔 李晶

艺术与传媒学院(13人)

蒋凌翔 徐杰 郝心心 张向飞 孙世波 张连慧 张步师 孙茜 胡爽 曾一鸣 陈维 康鹏 朱虹霖

公管学院(14人)

邹利林 柳婷 房超 彭洪兵 邓梦婷 施思 霍玉璨 王文婷 钟紫玲 王正 魏锴 余强 王曦 沈俊

计算机学院(10人)

骆文振 陈晓宇 陈麒玉 张磊 李欢欢 许本次郎 王雷雷 翟淑宝 刘小明 蒋璐瑶

马克思主义学院(4人)

孔德轩 陈易芳 周李霞 高 星

高教所(4人)

张利勤 梁春晓 聂飒 吉雪松

地调院(2人) 肖天昀 李志伟

地学院(11人):

徐家红 徐荣 潘发斌 龚晶晶 欧智德 申添翼 黄婉 赵健楠 王军鹏 徐蕾 胡庆海

资源学院(29人)

杨建民 晁巍巍 陈颖 何新建 童旭辉 周丹 段轲 陈文文 何勇 孔令涛 李丹 李姜 李倩 刘智 柳潇 吕登 任金锋 张道涵 梁玉辉 李龙龙 刘一璠 王祥东 荆振华 刘依梦 罗泉源 檀中鑫 吴建亮 王刘英 熊索菲

材化学院(10人)

李丹 张全权 张梦霖 夏章艮 田亚洋 沈会友 孙涛 曹巳彧 汤小文 郭彩青

环境学院(9人)

陈伟 张庆 杜江坤 肖河 方晶晶 周义芳 余梅 姜舟 贺姗姗

工程学院(21人)

王伟

刘国良

任垒

王琪

王莉霞

叶雪峰

孙艺博

黄磊 邹宗兴

董家兴

范新宇

夏志海

李维娜

关鹏

王啸

徐聪

鲁功达

张烨

蒋海飞

姚正源

吕奎

地空学院(5人)

刘玉

刘肖肖

妥军军

张凯翔

袁悦峰

机电学院(15人)

卢静

王俊

曾信

王为亮

陈峰

王文巧

徐广龙

张永权

杨靖

舒媛

张梦炎

彭景

刘成

李师民

经管学院(10人)

袁鹏

王奋林

张倩

朱思思

江晓晗

廉小莹

王知昭

汪金伟

李铭泽

郝祖涛

外语学院(1人) 胡婷婷

信工学院(15人)

常屹冉 游振兴 戴大鹏 陈蒙 刘帅 程丹 吴春平易师盼 班宇琼 葛强强 汪利 李莹 李登朝 王雨淋 徐官龙

数理学院(2人) 马恩君

杨季琛

珠宝学院(2人) 丁玲 林潇潇

艺术与传媒学院(3人) 刑程 任盼 陈琳

公管学院(7人)

亚生.阿不力孜

李楠

蔡洁丽

肖盛

管欣

闫晓冉

刘军

计算机学院(4人)

秦睿杰 陈小冬 程银海 李欣 马克思主义学院( 6人)

王纪臣 李枥霖 姚 佳平英 林 瑶 崔雪莲

地学院(17人)

陈继平祁冬梅 郭彩云 李晓莉 刘彬 王浩 吴可 张耀芝 谢龙剑 范广慧 林杞 聂小妹 靳立杰 李晔 李珍 卜庆涛 周舟

资源学院(18人)

艾比拜尔.买买提 程国秀 王敬元 杨苗 尹宜鹏 毛园 付鑫 马丽娜 潘松圻 王建广 岳绍飞 王群 王书旺 孙胜新 焦祥燕 陈兴龙 刘琴琴 陈昱瑶

材化学院(7人)

刘悦 董媛 万建成 张玉新 田永尚 冯博鑫 邢莹莹

环境学院(21人)

冉桂花 吴珍 邹露彬 孙璐 王青薇 倪岳艳 万亮 梁川 谷静丽 吴诗芬 王婧羽 王自业 袁玥 胡忠霞 刘绍华 周伶俐 王江思 夏友 杜尧 柯艳萍 柯跃进

工程学院(19人)

吴丹丹

张俊健

张云冬

尤哲敏 杨国巍

梅子广

庞伟军 张鹏

张利欣

张新杰 张龙梅 李涛

邓国庆

覃亚洲 朱毅川

谢良甫

李志鹏

徐冰霜

李喜

地空学院(10人)

李端

程学欢

李雷

邓小虎

林俊

陈斌

成景旺

彭荣华

雷涛

柯学

机电学院(9人)

邹成

彭岳齐

李明明

邹琴

邱秀分

田博

田苑

张占伟

王茜

经管学院(9人)

刘嫣然

丁鹏辉

王飞

祖乔玲

党彦龙

谢伊

田时中

袁俊平

王静敏

外国语学院(8人)

詹芳艳

左欣欣

信工学院(4人)

范冬林 刘静 王新 吴昊

数理学院(3人)

李小巍 彭玲玲 叶兰兰 珠宝学院(5人)

刘歆欣

刘剑红 田冰瑞 隅澎 谢旭帆

艺术与传媒学院(7人)

梁娟 向梦飘 郭葳 代晨阳 徐杰 吕宁 马超

公管学院(15人)

刘翠霞

路桥

吕炎

张闯

张亚龙

杨建新

汪樱

张贞

吴学成

何凌

张昆

王冀

孟静

陈亮 汪樱

计算机学院(9人)

马千里 郭琼 杨朝 李文茂 林强 杨春 周婉君 彭炜舟 姜宇虹

马克思主义学院(2人) 李 婕 罗贞贞

高教所(2人) 田园 梁燕

体育课部(1人) 韩蕾

地调院(1人) 刘 文

地学院(13人)

李娟 岑向超 乔乐 吕婷婷 陈海云 于桑 吴长锋 付建民敏 郝奕玮 朱越 陈小龙

资源学院(8人)

高旭 朱伯鹏 孙小艳 常吟善 马韶光 骆婵 沈军 张辉

材化学院(2人) 赵健文 屈杨

环境学院(5人)

李松 霍思远 谷金普 王嫣然 唐佳

工程学院(8人)

李炯

余小明

高凯

陈志超

李翔

马建博

刘洋

余莉

地空学院(4人)

李浩

郭星峰

刘敏

张文雨

齐琦 张思

机电学院(1人) 张宇航

经管学院(1人) 翟颜颜

外国语学院(2人) 朱

信工学院(4人)

龚淑君 刘伟 惠振阳 班宇琼

数理学院(1人) 李小涛

体育课部(1人) 査文静

艺术与传媒学院(1人) 班 刚

公管学院(3人)

刘鹏飞

安鑫

童将峰

计算机学院(3人) 周东 陈茜 潘敏

地调院(1人) 唐婷婷

地学院(3人)

沈龙梅 刘欣 曹素巧

资源学院(2人) 傅建杰 任喆

材化学院(5人)

章晶 杨秋然 袁姣 张洪箐 仇秀梅

环境学院(1人) 杨东 工程学院(7人)

肖迪

张欣明

霍欣

程聪

王晓峰

王雪明

平雯

地空学院(2人) 康敏 胥鸿睿

机电学院(3人) 曹英 刘勇 潘露思

经管学院(5人)

黄蓉

黄叶青

高盼

张成军

刘婷婷

外语学院(4人)

李小雪

段晶晶

杜庆玲

信工学院(4人)

李威 田美子 杨阳 王润

数理学院(1人)

宋广宇

珠宝学院(2人) 高雪 李萌琳

艺术与传媒学院(5人)

田鑫 朱雪 李加 王崟 李晓萌

公管学院(4人)

范青

苏星星

马静

陈星霖

计算机学院(1人) 吴琼

马院(1人) 毛艳丽

高教所(1人) 吴悠

地学院(12人)

赵越 莫皓然 刘伟 丁悦 张卉 王江田风菊 龙昭月

胡亮 刘娇 贺赤诚 潘黎黎 向璐 资源学院(6人)

杨星 黄健瀚 石创 陈斌 陈海明 张业畅

材化学院(5人)

权晓洁 秦海娜 张可 杨峰 陈涛

环境学院(11人)

何云蛟 秦佳 徐付桥 路万里 赵杰 童欣 左丽敏 项文霞 崔瑞萍 贾娜 汤烨

工程学院(13人)

蒋攀

刘亚薇

刘强

雍睿

龙黎红

王忠杰

吴晔

马建军 段钰麒 方金榜郭靖 赵高文 李 科

地空学院(5人)

闫琳琳

姚鹏丽

程飞

王文娟

王晨

机电学院(4人)

郝玉君

张有亮 陈英强 胡俊

经管学院(8人)

张钰坤

江珊

乌力雅苏

梁波

刘密

王冬青

许梦瑶

李悦

外语学院(5人)

胡斯玥

叶爽 胡娟娟

信工学院(5人)

高娇娇 程樟 彭少坤 谈超 徐毅

艺术与传媒学院(8人)

虞超 黄金 游萌 孙晓华 赵倩雲 邓开良 申珂艳 黄天鸣

公管学院(8人)

张纫兰

潘新台

郭晓伟

宋哲文

李阳曦

王艳波

龚琰

吴伟伟

计算机学院(1人) 李浩

马克思主义学院(9人)

李兵 王涛 袁战阳 石婉君 王欢 毛震宇 王鑫 胡晓龙 时劲雨

珠宝学院(1人) 赵唯 刘洁

高教所(4人)

刘玲 王艳 宋燕丽 邹扬 周琳

体育课部(1人) 陈 然

地调院(2人) 刘乃静

郑海涛

三峡中心(1人) 陆三福

地学院(4人)

高曦 韦一 周琴 曹文超

资源学院(6人)

李桃 易炜 阿力木江吐·斯依提

材化学院(2人) 刘鹏举 周宇春

环境学院(3人) 师懿 姚林林 李燕妮

工程学院( 4人) 樊翔

曹洋兵

郭良杰

杨超

地空学院(2人) 尹晓菲

姚鹏丽

机电学院(2人) 王军

李智博

经管学院(2人)

陈海滨 张龙

外语学院(1人)

易莎

信工学院(2人) 汪剑云 温秋园

珠宝学院(1人) 崔丽萍

李磊刘安璐 向敬伟

艺术与传媒学院(1人)

宋盈滨

公管学院(2人) 余尚蔚

范昕

计算机学院(2人) 伍旭 张俊媛

马克思主义学院(1人) 李 洋

高教所(1人) 马巍

地调院(1人) 邹亚锐

公示时间:2013年6月17日下午15:00—2013年6月19日下午15:00 若有异议和其他问题,请及时反馈。联系电话:67885157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研究生工作部

2013年6月17日

***班级2012年***项目策划书

中国地质大学远程教育招生简章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前身是成立于1952年的北京地质学院,经过50多年的发展,由建校之初的单科性地质院校,逐步发展为以地质、资源、环境、地质工程技术为主要特色,理、工、文、管、经、法、教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2001年6月,经教育部批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成立网络教育学院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归口管理网络高等学历教育,2005年、200

2007年7月,学校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和要求,结合学校事业发展和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实际需要,经学校党委常委会、全委会审议通过,决定组建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统筹管理成人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

本科:(文科)英语、大学语文、计算机文化基础;

(理科)英语、数学、计算机文化基础。

录取通知书将会在入学考试后的一个月左右发放。

● 春季报读学生,其前置证书取得时间不得晚于当年2月28日

● 秋季报读学生,其前置证书取得时间不得晚于当年8月31日

本科:3200元/学年(教材费、代管费:600元/学年)

网络多媒体课件的学习,教育不受时空限制,工作学习同时兼顾。

学生学完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成绩合格,获得毕业学分,经审核通过,由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颁发国民教育系列网络教育本、专科毕业证书。(本科需参加英语跟计算机统考),对达到国家和我校规定的学士学位授予标准的学生授予成人学士学位证书。学历文凭及学位证书盖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印章,由我校报教育部电子注册后,国家承认学历。

联系人:丰老师联系电话:138679604380579-82390041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文件

中地大京发“2006”28号

关于印发《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5年工作总结》的通知

各处(部、室)、院(系、部),各辅助单位,后勤集团:

现将†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5年工作总结‡印发给你们。

附件: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5年工作总结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二○○六年三月二十七日

附件: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5年工作总结

2005年,学校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积极落实党中央、教育部重要会议精神和重大工作部署,紧密围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和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心工作,统一思想,凝聚人心,抓住机遇,加速前进,各项工作取得了新进展,办学质量、办学实力和办学效益进一步提高。

根据中央和北京市委的统一部署和市委教育工委的直接指导下,在校党委统一领导下,我校于2005年9月至12月在全体共产党员中开展了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先进性教育活动严格按照学习动员、分析评议、整改提高三个阶段和‚提高党员素质、加强组织建设、服务人民群众、促进各项工作‛四个目标要求开展工作,谋划积极,部署周密,措施得力,推进有序,取得了明显成效。广大党员以极大的热情,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自觉性,积极参与先进性教育活动,较好地完成了各个阶段的任务。经群众满意度测评,总体满意率达到98.6%。

校党委以党委中心组学习为龙头,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和师生员工深入开展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等专题的学习,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按照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要求,区分层次、突出重点,不断深化理论学习和理论创新工作。校、院(系)两级中心组以集中学习和分散自学相结合的方式,重点安排了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的学习,并结合制订学校发展事业规 — 2 —

划、学科建设规划、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校园建设规划,以及本科教学工作、党的建设等热点问题,开展了不同层次的研讨,有力促进了工作。

坚持党总支(直属党支部)书记工作例会制度,加强情况互通和经验交流,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工作水平。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各级党组织尤其是广大基层党支部,通过政治理论学习、开展评议活动、查找薄弱环节和工作不足、提炼整改措施等一系列丰富多彩、卓有成效的学习活动,大大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党的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部分基层党组织改变了以前软弱涣散的状况,基层党组织的工作得以增强,活力有所加强。

在全校党员中开展了主题为‚继往开来,从严治党,加强能力建设,在‘两个评估’中充分发挥作用‛的主题教育和‚党总支、党支部达标创优,党员、党务工作人员争先创优‛(简称‚双优‛)活动。这些都切实推进了党建工作,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营造了良好的基层党建工作氛围,为形成与教学、科研工作特点相适应的生动活泼的党建工作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学校认真学习贯彻和全面落实中央16号文件精神,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感染力。校党委统一领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常分析大学生思想状况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状况,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出全面部署和安排,充分发挥‚两课‛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和哲学社会科学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功能,努力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进宿舍、进社团‛,努力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明显提高,学生中党的建设有所增强,校园文化丰富多彩,教风学风明显改善,‚育人中心‛观念和‚德育为首‛意识深入人心。

— 3 —

全校党的宣传阵地紧密围绕学校中心工作,紧扣发展主题,高唱主旋律,发挥喉舌功能。校报共出版24期,其中包括迎评特刊、迎新特刊,出版地新时讯6期。新闻网日更新量2-5条左右。对外宣传的策划意识增强,全年上报110篇次左右。电视制作新闻20期,配合教学、科研等工作制作各类专题片30余部,节目制作水平不断提高。

在全校范围内开展评选师德标兵和师德先进的活动,充分利用校园网、校报、广播电视等宣传阵地,大力宣传师德标兵和先进个人的事迹,充分展示新时期地大教师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利用各种传播手段,做好先进性教育活动和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宣传发动工作。

10月29日至11月4日,我校接受了教育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专家组的现场考察,取得圆满成功。自2004年3月召开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动员会以来,学校遵照‚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原则,积极行动,精心组织,按照评估指标的要求,围绕 “提高教学质量”这一主题,先后共进行了5次规模不等的校内自评,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

通过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学校进一步明确了学校定位和办学指导思想,进一步加强了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和本科教学的基础地位,教学基本建设取得成效明显,专业体系更加明确,教学改革深入人心, 课程建设和教学成果取得新的进展,教学管理进一步规范,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学生素质教育形式多样。‚名人讲堂‛活动扎实推进,成为我校传播先进思想文化的重要阵地。2005年举办‚名人讲堂‛20余场,聘请多位学界泰斗、商界精英和政府高官到学校讲学。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北京青年学生先锋论坛‛活动,通过对‚诚信与责任‛、‚我的西部梦想‛、‚民族精神与青年责任‛等问题的交流思考,引导学生提高自身素养。

— 4 —

学校不断加强对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扶持全年共有91个学生课外科技项目获得学校批准立项,直接参与人数达1400人。多名本科生的科研成果在核心刊物上发表。在第三届‚挑战杯‛首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1等奖三项,2等奖七项,3等奖九项;在第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2等奖二项,3等奖一项。

2005年是我校竞技体育大发展的一年,各代表队经过刻苦训练、顽强拼搏,在国家、省市级的各种比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5月成功举办中国地质大学第二届国际攀岩邀请赛,我校运动员获女子难度赛第

6月成功主办北京市第一届大学生户外越野挑战赛,我校运动员获冠军。在‚中坤杯‛帕米尔高原户外挑战赛及中国重庆武隆‚太极杯‛国际山地户外挑战赛均得亚军,在武术比赛、跆拳道等比赛中也取得优异成绩。

2005年,我校获准设立环境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地球物理学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土地资源管理、安全技术及工程、思想政治教育3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和5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也获通过。我校一级学科博士点由原来的2个发展到5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和硕士点在原有基础上更加齐全,结构更加合理。

为进一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学校继续推行了‚研究生名师讲坛‛计划,组织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到校讲学或讲课15次,收到良好效果;认真做好本年度优秀硕士研究生的提前攻博选拔工作,以及学位论文答辩与学位授予工作;进一步规范各类研究生的学位论文答辩工作,系统修订或制订了研究生学位论文工作的统一规范和†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监控和质量评估办法‡,强化了博士论文的‚双盲‛评议与质量评估工作,修订了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的有关规定,把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评选与学习期间的科技成果(论文等)进行紧密关联。

— 5 —

2005年招生工作呈现出了‚一多两高‛的新特点。‚一多‛即招生形式多样化,在招收普通本科和艺术类考生的基础上,增加了国防生、艺术特长生及高水平运动员的招生;‚两高‛即一志愿率高,录取分数高。2005年我校一志愿录取率为93.2%,已连续三年保持在93%以上;各省的录取分数也在不断提高,其中11个省市的录取平均分高出当地重点线30分以上,海南省的录取平均分甚至高出重点线80分。

2005届毕业生总数为2633人,其中本专科毕业生2158人,毕业研究生475人,创造了我校毕业生人数的历史最高峰。毕业生就业率为94.11%,其中本专科毕业生就业率为93.51%,毕业研究生就业率为96.84%(9月1日统计数据,教育部统计日期)。我校针对不同年级学生开设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职业技能指导‡、†就业指导课‡两门课程,规范了就业工作的管理,充分调动了毕业生就业的积极性。

2005年,由我校教师负责主持的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1项(项目经费为2600万元),国家自然科技条件平台建设项目1项(项目经费为530万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5项外加海外青年学者合作研究基金1项及科学部主任基金1项(项目总经费为906万元)。全年已到位科技项目经费超过1亿2千万元。

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我校师生发表第一作者论文800多篇,较2004年(650篇)增长逾20%。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和我校教师自行检索结果,我校2004年发表的论文,有42篇被SCIE检索系统收录,36篇被EI检索系统收录,40篇被ISTP检索系统收录,三大检索系统检索的论文达118篇。

— 6 —

平台建设和科技合作取得显著成绩。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联合建设的‚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在科技部组织的联合评估中被评为良好级国家重点实验室。作为国家基础性工作自然科技条件平台建设在地球科学领域中的牵头单位,我校负责承担了由科技部主持的†岩矿和化石标本标准化整理、整合及共享试点‡项目任务。与新疆地勘局签订了联合办学与科技合作协议,负责承担了广州海洋地调局、新疆地勘局、云南锡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和中石化新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等单位的多个大型科技合作项目,合同总金额超过2000万元。

为提高期刊的国际影响力,学校积极邀请知名期刊海外编委及海外知名学者来校访问、座谈。与中国地质图书馆合作,将1999~2005年†地学前缘‡期刊论文全文在该馆网站上网,并在期刊印刷前将†地学前缘‡每篇论文制作成PDF文档,实现了期刊印刷版出版与期刊电子文档上网的同步化。†地学前缘‡初步达成了在世界数据中心中国科学数据中心网站上网的意向。

根据2005年9月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和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期刊上网组最新发布的†中国期刊引证研究报告‡(2004),以我国正式出版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各学科5600余种中文期刊(包括英文版期刊)为统计源†地学前缘‡的总被引频次为1691,居地球科学类期刊第2位,影响因子为1.800,居地球科学类期刊第1位;†现代地质‡的总被引频次为656, 居地质学类期刊第14位,影响因子为1.027,居地质学类期刊第13位。

从实际需要出发,学校把干部工作重点放在建立健全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和监督管理等基本制度的完善与建设上,先后起草或修改了我校†党政领导干部任职试用期暂行规定‡、†中层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暂行规定(修改稿)‡、†处级以上干部民主生活会制度‡、†党政干部联系基层制度‡等10

— 7 —

余份文件,有力推进了我校选拔任用干部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进程。

按照我校†党政领导干部任职试用期暂行规定‡,对在2004年新一轮聘任中新上任的24名中层干部进行了试用期考核,严格按照规定程序,认真听取各方面意见,努力做到公正、公平、全面,收到很好效果。

进一步贯彻落实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部†高等学校‚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实施方案‡,强化人才强校意识,围绕我校人才培养和学科专业建设,制定†‚十一五‛师资队伍建设规划(草案)‡,加大人才培养力度,积极支持中青年教师在职进修和攻读学位,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和中青年优秀教师,构建结构合理、团结协作、积极向上的师资队伍,营造宽松的人才成长和生存环境,为学校长远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2005年我校新进人员共计103人,其中教师74人(教授10人);引进博士后研究人员25名。2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联合申报教育部创新团队获得入选资格。聘任兼职教授32名,其中4位国际著名学者被聘为我校荣誉教授。

学校承办了中国政府对发展中国家人力资源国际培训项目共3个,这三个国际培训班共77余名学员来自非洲、亚洲、欧洲与拉丁美洲等34个国家。与柏林工业大学、韩国中央大学、金乌大学、日本筑波大学等国外10余所大学建立了校际交流与合作关系。共接待短期来访外国专家370余人次,组织学术报告会近两百场。办理派出教师出国进修、学习、科研合作、参加学术会议近百人次。

2005年新招收语言生107人,本科留学生4人,研究生2人,进修 — 8 —

生3人。选送多名学生到加拿大滑铁卢大学、意大利米兰大学、莫斯科大学留学。派出地学院理科基地班在俄罗斯贝加尔裂谷进行跨国地质实习,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探索新的途径,进行了有益探索。

学校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高度重视安全稳定工作,把此项工作纳入重要工作议事日程。

学校拨款400万元,启动安防工程。投入85万元,进行校园综合治理。对安全工作分解责任,分层次签订†安全责任书‡,做到制度、组织健全,责任落实、目标明确。为做好安全防火工作,学校始终坚持每周小检查,每月大检查,每逢重大节日、寒暑假校领导亲自带队。全年共组织安全检查120余次,发限期整改通知书12份,大部分已进行整改。

为维护校园交通安全,创造安静和谐的校园环境,经过调研,我校与海安停车收费管理公司合作,于2005年10月开始,对进入校园的机动车辆实行收费管理,严禁机动车辆进入教学区。

校党委重新修订了†领导班子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重申了领导干部执行个人重大事项报告的制度,并要求各党总支(直属党支部)逐步建立二级单位的‚院务公开制度‛、‚重大事项议事制度‛、‚党政联系会议制度‛。学校加强对二级单位领导干部的监督和管理,加强工作的透明度,各二级单位的党风廉政建设工作逐步制度化、规范化。

党中央颁布了†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后,校党委组织了不同层次的学习教育活动,并在全校科级以上干部中开展了竞答活动。根据党中央†实施纲要‡和教育部的工作要求,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了我校†关于贯彻落实„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的具体办法‡并进行具体任务的分解。

— 9 —

2005年8月学校按照京发改[2005]1918号文件精神,对校内的各项收费行为进行了监督检查。发现学校自2004年至2005年5月收取的‚重修费‛、‚试读费‛不符合上级的有关规定,校党委研究决定:这2项收费全部退还。有关这2项收费的详细情况,已报上级有关部门。

学校通过招生信息网、招生简章、各省、市、自治区的普通高等学校填报志愿指南、新生入学须知,公布我校经上级机关批准的高考招生指标和收费标准。在新生报到现场,学校专门设置了公告板,公布我校经上级机关批准的高考新生收费标准,接受学生和家长的监督。学生学习、生活用品都由学生自行购买。为了方便学生,学校还从多家出售床上用品的生产厂家中,通过前期招投标程序,选出两家质量好、价格合理的厂家,在新生报到现场公布价格,现场出售学生生活用品,受到学生和家长的好评。我校违反高考招生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规定的举报为零。

设立网上校长信箱,师生可以直接向校领导反映意见、提出建议。使广大师生能直接参与学校的改革与发展,督促各部门提高效率,做好工作。学校继续在基建、采购、维修等领域实行‚阳光工程‛,继续坚持校内5万元以上的基建工程、大宗物资采购、维修改建、仪器设备购置、校园治理、绿化、药品采购等项目实行公开招投标,5万元以下项目实行备案的规定。根据教育部、北京市的要求,学校实行了以信息公开、结果透明、程序公开、操作规范为目标的‚阳光招生‛。做到招生政策、招生计划、工作程序、咨询服务、录取结果和申诉渠道‚六公开‛。

加强教代会制度建设,充分发挥工会、教代会在学校重大改革事项、重要问题上的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作用,让广大教职工特别是专家学者参与到学校的各项工作中,确保与群众关系密切的重大决策能‚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学校重大决策,如‚十一五‛规划等,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反复进行研究和修改。定期向民主党派和离退休同志通报学校情况,听取他们对学校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做好信访工作,加强信访举报查处力度。

— 10 —

学校加强与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的沟通与联络,注重发挥他们在学校改革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举办统战干部培训班,专题学习中央5号文件精神,使广大干部进一步认识做好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性。完善统战工作制度(含专题会议制度、情况通报会议制度、征求意见制度等),统战工作进一步规范化。

加强对工会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工会‚教工之家‛的作用。组织教学基本功大赛和优秀教师评选,积极为教学服务和促进师德建设。先后组织了以‚健康工作,快乐生活‛为主题的第三届‚教职工健身运动节‛和第三届教职工‚软式排球‛比赛,提高了广大教职工锻炼身体的积极性。

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聘请多位有丰富经验的离退休老同志担任专家和联络员,积极组织老同志参加各种活动,使老同志‚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地质调查楼、学生公寓18号楼顺利竣工并投入使用,完成了中平房的拆迁工作。暑假期间对教

对材料、能源系实验室、海洋学院实验室、水文系实验室、人文经济、法学专业实验室等12个专业,3200平方米实验室进行了维修改造。利用地调楼、测试楼、教四楼调整的机会,合理调整现有资源,积极改善各院系实验室和办公条件。经过调整,使我校珠宝学院、能源学院、材料学院等办学条件有了进一步改善。

2005年学校投入2000万元专项经费,继续完善教学实验室建设。目前我校教学实验室已基本形成了涵盖各专业方向的公共基础、专业基础和专业实验室比较完善的实验教学体系,现有教学实验室37个(分室150个)。制定和完善了实验室管理规定汇编,实验室管理工作逐步进入科学管理的轨道。

— 11 —

规范学校预算的编制和执行工作,进一步细化了预算管理科目,严格项目经费的开支,强化了综合预算、综合财务的管理观念,增强了预算的约束力和权威性。制定严格的财务制度,鼓励全校师生挖掘潜力进行创收;有效开展银校合作,多渠道获得银行贷款支持。

按照†高等学校档案工作规范‡,针对我校具体情况,制定†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档案管理规章制度‡,对过去的文件材料进行全面清查和整理,全年归档案卷2176卷,文件3001件。

加强了干部的离任审计工作,继续进行基建、修缮工程审计,对我校的校办企业进行审计调查,对结题的科研项目进行了审签。

学校与河北保定贺阳教育投资有限公司联合成立长城学院,积极探索多元化办学模式,为学校增加社会及经济效益。申报成立‚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培训中心‛,制定管理暂行办法,积极协商有关合作培训及办学,成功申请到国家人事部有关外语翻译资格培训的资质,协助中国地质勘查协会开办安全培训,还与国家黄金投资协会、国家电子商务协会、长城计算机培训学校等多家单位洽谈合作培训事宜等。

学校先后注册成立了北京中地大投资管理公司物业管理中心、北京中地大投资管理公司地质灾害研究院,促进了校办产业的多元化发展,确保我校经营性国有资产的安全运营,有效规避我校在企业经营方面的风险及连带责任。完成了彩印厂搬迁的前期准备工作,促进学校的校园整体规划建设。

在新形势下,如何团结、凝聚广大党员,使他们更好地在学校的建设 — 12 —

和发展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是我们需要积极探索的课题。要紧密联系我校改革发展稳定的实际和党员队伍建设状况,把继承传统与改革创新结合起来,认真分析和研究新形势下党员教育管理和党组织建设等方面的新情况、新问题,努力在体制和机制上进一步加强和改善,逐步形成全面、规范、科学的制度体系,建立起新形势下广大党员‚长期受教育、永葆先进性‛的长效机制。

目前,学校面临办学经费不足的紧张局面。随着近年招生规模的扩大,学校各类资源已基本饱和,师资力量不足,学生食堂、学生宿舍、科研用房十分紧张。新的一年,学校要积极推进基建工作,使校园的整体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同时要想方设法多方面缓解学校经费不足问题。图书馆、垃圾站、国土资源部干部培训中心及其他单位占用教学资源等问题成为师生反映的热点和目前工作的难点。学校要积极向主管部门反映,请求出面协调此问题,为学校争取更好的发展环境。

回顾2005年,学校各方面的工作都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各项成绩的取得,既是各级领导班子团结协作、锐意进取的结果,也是全体师生员工众志成城、集体奋斗的结晶。希望全体师生员工在新的一年里,同心协力,众志成城,在创建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的宏伟征程中再创辉煌。

主题词:行政工作

工作总结 通知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校长办公室 2006年3月27日印

(共印65份)

— 13 —

入党申请书

敬爱的党组织: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

怀着对党的无比崇敬之情,在初中时我就加入了中国共青团,在实践中不断履行中国共青团宣言。因而,我对共青团有了全面的认识,而在此过程中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也逐渐加深,我愈发地渴望成为一名合格、优秀的中国共产党员。进入大学后,我努力在思想上、组织上向党靠拢,在党组织的关心和教育下,我对党的认识进一步加深,渴望像共产党员那样实现自身价值,并愿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伟大的祖国和人民。

党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始终代表中国广大人民的利益,并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终目标,有着光荣革命传统。中国共产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党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为实现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加入党组织是我为之努力奋斗的方向。

我生于新社会,长在红旗下,在党的阳光雨露滋润下我茁壮成长。是中国共产党培养我读书,得到了为人民服务的良好机会。在学习期间,党还指引我不断前进,努力完善自己,本科时期多次受到表彰。

我是目睹祖国飞速发展的一代人,是党和国家培养的研究生。在党的培养、学校的教育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了马列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一系列理论,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其中最根本的认识就是坚信社会主义最终战胜其它形式的政治制度,发展成为共产主义社会,达到人类最伟大的发展和全人类 的共同幸福。

通过学习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使我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现实社会生活中还存在着一些需要解决的与所追 求的目标不协调的问题。但是我坚信:在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我们的目标一定能实现,我们社会主义一定会取得胜利。

在我身边一直由很多的优秀的共产党员,我一直受到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熏陶,心灵深处早已埋下了共产主义的理念,沐浴着党的 阳光。丛小学、中学再到大学,以及现在的研究生接受党的教育,胡锦涛同志的“七一”重要讲话是一篇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纲领性文件,是中国共产党进入 新世纪的政治宣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贯穿整个讲话的一条主线,是讲话的核心和灵魂,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作为二十一世纪大学生,我们 应该大题细作,“从我做起”,随时为党和国家的利益、人民事业奉献自己的一切,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强国而刻苦努力学习。

未来的中国机遇与挑战并存,为了实现国家的兴盛强大,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她将肩负更大的责任和使命。作为一名新时代的研究生,我会在研究中努力创新,克服困难。我要在将入党的热忱深入到研究工作中,在社会中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多做贡献。密切联系群众,向群众宣传党的主张,遇事同群众商量,及时向党反映群众的意见和要求,维护群众的正当利益。

我也渴望得到伟大的党的指引,指引我前行的方向。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会继续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正确的、科学的价值观,生活学习中我会自觉实践,勇于探索,读书好学,多思好问,革新创造,从要从点滴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求真务实,把学校和党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我的日常学习、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加强社会价值的行为规范,经过价值实践的反复强化,锻炼敏锐的思维,形成良好的判断能力,进而确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努力使自己成为 21 世纪社会发展需要的那种会生存、善学习、勇于创新的复合型人才,确实地肩负起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使命,真正实现人生的价值。我衷心地热爱中国共产党,深知她是个神圣光荣的先进组织。为此,我向党组织郑重提出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请求组织对我严格审查。

假如我能如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共产党党员,我将会按照党章和党的指导思想指导自己实践,肩负起党的责任和历史使命。如果党组织批准我加入党组织,我一定要拥护党的纲领和章程,愿意参加党的一个组织,并在其中积极工作,执行党的决议和按期交纳党费, 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身。如果党组织没有批准我加入党组织,我决不灰心丧气,将更加努力工作,争取早日加入党组织。

请党组织严格考验我!

此致

敬礼

申请人:

年月日

ZA33.中国历史人文地理(上) 课程简介

“中国”二字有何来历,中国的疆域如何变迁,中国的多民族文化如何交融,中国的历史如何影响今天……本课程通过对这一系列问题的解答,探讨中国历史人文地理的变化及其规律,为学习者在繁杂的历史变迁和多彩的地域文化中指出一条清晰的路径。 教师简介

葛剑雄,现任复旦大学历史地理专业特聘教授,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会常务委员,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国著名历史学家,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史学会理事,葛剑雄教授师从我国历史地理学科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谭其骧院士。葛剑雄教授师承名家,其学术成就斐然,发表史学专著20余部、论文百余篇。作品获“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理论研讨会”论文奖、“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郭沫若史学奖”等。曾参加中国“人文学者南极行”活动,多次在哈佛大学、剑桥大学等国际著名高等学府进行学术交流,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评为“作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 ZA32.重说中国近代史 课程简介

本课程源自于中国人民大学的热门公共选修课——“中国近代政治史”,张鸣教授以中西两种体系的差异为开篇,为我们回望和反思了中国近代那波澜壮阔而又诡谲难辨的历史面貌,还原了政治祛魅前的历史真相,剖析了历史车轮转向的前因后果,令教科书中那段枯燥无聊的近代史重新焕发新生,带我们正视一段被扭曲的历史,引导我们发现近现代诸多问题的精神根源。 教师简介

张鸣,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原政治系主任,学术专著有《武夫治国梦》、《乡土心路八十年——中国近代化过程农民意识的变迁》、《梦醒与嬗变——戊戌百年沉思》、《拳民与教民》、《乡村社会权力和文化结构的变迁(1903-19530》等8种,学术编著有《*中的名人之思》、《百年春秋》等5种。

ZA26欧洲文明概论 课程简介

本课程以希腊、罗马、中古、近古、现代各个时期的文明特征为线索,展现出非常丰富复杂的演化内容和变化莫测的发展模式,朱教授坚持自己的传统,汲取其他文明的营养,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精彩的欧洲画卷。 教师简介

朱孝远,史学工作者,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世界中世纪史、世界文化史两个方向的博士生导师。专业特长及近期研究方向:宗教改革,文艺复兴,中世纪思想文化史,世界中古史,欧洲史,历史学理论与方法;社会结构的变化与欧洲资本主义的兴起,欧洲、中国从中世纪向近代社会形态转变(过渡)问题研究。 ZA28英美文化概论 课程简介 本课程带你领略原汁原味的英美文化。通过系统介绍英美的历史进程、政治体系、经济发展、风俗习惯等基本社会文化知识,让选修者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并通过与中国文化的比较,帮助学生解决在跨文化交流中遇到的问题。 教师简介 Alex Olah,中国石油大学教授,曾作为外交官任职澳大利亚贸易委员会30余年,担任过澳大利亚驻北京大使馆商务参赞。 ZA29文艺复兴:欧洲由衰及盛的转折点 课程简介

本课程从但丁、彼特拉克的道德政治学到萨鲁塔蒂、布鲁尼的市民人文主义,从马基雅维里的君主论到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人民共和国,从文艺复兴鼎盛时期的艺术风格到芭蕾舞诗性美的精神意蕴,为学生展现文艺复兴为何是欧洲由衰及盛的转折点。 教师简介

朱孝远,史学工作者,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世界中世纪史、世界文化史两个方向的博士生导师。专业特长及近期研究方向:宗教改革,文艺复兴,中世纪思想文化史,世界中古史,欧洲史,历史学理论与方法;社会结构的变化与欧洲资本主义的兴起,欧洲、中国从中世纪向近代社会形态转变(过渡)问题研究。 ZA01.考古与人类 课程简介

本课程包括什么是考古学、考古学方法、人类起源、城市革命、彩陶文化与玉器文明、孔子时代的考古转变、中国铜器文化、秦始皇陵之秘、考古改写了多少历史、文物保护与利用等方面的内容,揭示了考古探索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多重作用与重要影响。 教师简介

高蒙河,现为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国际良渚学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考古学会会员,中国科技考古学会会员,中国百越民族史研究会理事,日本“弥生”文化研究会会员等。 ZA02.中国古代史 课程简介:

本课程从人类社会的起源谈起,历数夏、商、周国家的建立,春秋战国的动荡,梳理秦汉、三国、魏晋、隋唐、宋元明清朝代的更替,深入浅出地描绘了各朝各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状况,让学生对中国的过去有一个全貌式的了解。 教师简介

李鸿宾,现为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中古民族关系史、长城学的教学与研究,专攻隋唐五代史。出版《唐朝朔方军研究》、《唐朝中央集权与民族之关系》、《隋唐五代诸问题研究》、《隋唐对河北地区的经营与双方的互动》等专著。 ZA11.西方文明通论 课程简介

本课程广泛细致地介绍了西方文明的各个方面,包括政治、法律、思想、宗教、音乐、建筑、公共艺术等诸多领域,同时对中西文化展开了详尽比较,旨在使学生拓宽视野,了解中西文明各自的起源、发展、特点及优势,形成健全的文化观念。 教师简介

丛日云,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西方政治思想史,政治学理论,比较政治。主要著作:《中西政治思想与政治文化》、《中国公民读本》等。

毕明辉,北京大学艺术学院讲师。研究领域:音乐史学、音乐表演。

陈 炎,山东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副校长。主要从事文艺学专业、美学方向的教学、科研工作,兼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探讨。出版《积淀与突破》、《陈炎自选集》、《反理性思潮的反思——现代西方哲学美学述评》等学术专著多部。 单 纯,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专著:《旧学新统—冯友兰哲学思想通论》、《禅宗的智慧》。

王人博,中国政法大学教授。代表著作有:《宪政文化与近代中国》、《中国近代的宪政思潮》和《宪政的中国之道》。 刘家安,现任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民法研究所副所长,民商法学院教授。主要著作有:《买卖的法律结构》,《物权法论》等。

丁 宁,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美术史学、视觉文化研究。专著:《接受之维》,《美术心理学》等。 ZA12 西方文化名著导读 课程简介

本课程对柏拉图的《理想国》、奥古斯丁的《忏悔录》、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马克思•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等十余部西方经典著作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导读,以人性、人生、良知、美好生活、理想等重要问题为导入,消除学生对“名著艰深”的畏惧,激发阅读的兴趣。 教师简介

彭刚,现为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历史系教授,主要从事西方思想史和史学理论的研究和教学工作。著有《叙事的转向:当代西方史学理论的考察》、《精神、自由与历史:克罗齐历史哲学研究》等。 ZA14.中西文化比较 课程简介

本课程从人类文化演进规律入手,从审美递增、递减律,阴阳二极对立转化律,万物五相选择律等方面对中西文化进行阐释,反映了中西方文化的互根、互构、互补、互彰、互抗、互证、互进,让学生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与融合。 教师简介

辜正坤:原北大外语学院世界文学研究所教授、博导、所长,获国务院颁发有特殊贡献专家称号,现任国际中西文化比较协会会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莎士比亚研究会会长,商务印书馆《英语世界》杂志顾问等。曾应邀讲学于德国自由大学、法国日内瓦大学、澳大利亚悉尼大学、日本东京大学、美国瓦西塔大学等。兼任北京东方神州书画院一级书画师、北京艺联诗书画院名誉院长等。 ZA15.20世纪世界史 课程简介

本课程从20世纪全球重大历史事件入手,再现了朝鲜半岛、巴以冲突、巴尔干火药桶、印巴冲突,第

教师简介

冯玮,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日本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曾赴日本京都大学留学,师从日本著名学者山室信一教授并获文部省奖学金。研究方向:日本史。

ZA16.世界古代文明 课程简介

本课程从文字的发明引入,讲述原始社会、古埃及、古代两河流域、古代犹太、古代波斯、古代印度、古代希腊与古代罗马的历史文明。陈仲丹教授讲课生动幽默,旁征博引,有助于学生从具体可感的细节来深入了解文明的起源,探究人类的发展。 教师简介

陈仲丹:南京大学世界史专业教授。主要研究范围:英国及英联邦史、和平学研究、世界文化史研究、国外汉学研究等。代表性著作《疾病改变历史》。 ZA17.西方文化概论 课程简介

本课程突破了“概论”类课程容易陷入的现象罗列、概念化理解的传统模式,赵林教授基于自己对西方文化的真实理解,用幽默有趣的风格、简洁流畅的语言和翔实准确的资料,从历史、地理、文学、经济等方面揭示了深刻复杂的西方文化历程。 教师简介

赵林,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是学生心目中的明星,武汉大学首批“十大名师”之一。主要研究方向为西方哲学和西方宗教,已在中国大陆和台湾出版个人学术专著 15 部,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 140 余篇。作为本课程指定教材的《西方文化概论》2007年被教育部增补为“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而且在国内许多高校中也被用作讲授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西方文化概论”的基本教材。尤其是《西方文化概论》一书,在短短三年多的时间里,已经被重印7次,印数达3万多册,成为目前我国高校中使用得最多的“西方文化概论”课程教材。

ZA22.中华民族精神 课程简介

本课程从反思与建构、比较与融通、寻根与探源、传承与发展等多个方面阐释了中华民族精神,并深入分析了全球化背景下各国民族精神的现代转化问题。旨在让学生理解在传承与创新中,我们如何凝聚与实践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教师简介

李太平,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教育学原理、高等学校德育。著作有《全球问题与德育》,《科技教育和道德教育》等。

黄长义,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校特聘教授,并兼任中国实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领域:现当代社会思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著作有《晚清经世实学》、《统一战线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概论》等。

欧阳康,华中科技大学党委常委,党委副书记,兼哲学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哲学尤其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与教学,在国内首倡社会认识论并将其建设为硕士和博士培养方向,著有《社会认识论导论》、《哲学研究方法论》等。 杜志章,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领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近代史专题、医学社会史。

栗志刚,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政治教育系副教授,政治教育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主任,华中科技大学民族精神研究院办公室主任,中国哲学史学会会员,湖北省哲学史学会会员。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 ZB28.中国古典哲学名著选读 课程简介

在本课程中,吴根友教授将为你梳理公元前7世纪到公元18世纪的中国古典哲学的发展脉络,跨越中华民族数千年历史,解析经典哲学名著,带领大家一起对中国古典哲学进行理解与思考,将深奥的中国哲学娓娓道来,拉近大家与哲学的距离。 教师简介

吴根友,现为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哲学学院副院长、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中国哲学史学会理事,湖北省哲学史学会秘书长。 ZB30.诗意的人学:西方文学名著欣赏 课程简介

本课程精选西方文学史上的三十六部经典名作,以重读经典的理念,通过文本细读,透析其间的人性内蕴和艺术品格,以期使学生对西方文学的代表性作家与作品有比较深入的了解,接受人文精神的熏陶,培养学生对外国文学经典的分析与鉴赏的能力,形成世界眼光与人类视野,学会用中国的眼光看世界,以世界的眼光看中国,提升文学修养和人文素质。 教师简介

蒋承勇,文学博士,浙江工商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外国文学教学研究会会长,浙江省特级专家,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浙江省比较文学与外国文学学会名誉会长,国家社科基金评审专家,教育部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9世纪西方文学思潮研究”首席专家,教育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外国文学史》主编之一,中宣部、教育部“马工程”重点项目《外国文学史》首席专家之一。 ZB25.逻辑学导论 课程简介

如果你正想了解“苏格拉底必死”的推论,如果你纠结于“理发师悖论”解决,如果你困惑于“白马非马”的论证,如果你想锻炼你的思维能力,如果你想在辩论赛中大放异彩,如果你想在未来的求职考试中占得先机,如果……中山大学知名逻辑学教授熊明辉老师,用清晰严谨、幽默风趣的风格为大家呈现出不一样的逻辑学导论。 教师简介 熊明辉,现任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和逻辑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法学院法学理论专业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逻辑与认知研究所副所长。研究方向为:非形式逻辑、法律逻辑、法律证据学、批判性思维与论辩理论、人工智能与法律。 ZB26.伦理学概论 课程简介

本课程旨在通过运用一些综合性的概念思考人的生活和人的世界,使我们对它们有系统性的理解与把握。当一个人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看到人的生活和人所生活的这个世界的复杂性,并试图去从总体上理解和把握这种复杂性时,他就会对伦理学产生某种兴趣。本门课将引领学生从心灵的深处审视自我,从生命的高度俯察社会的百态。 教师简介

廖申白,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伦理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价值理论研究室研究员、北京大学应用伦理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清华大学道德与宗教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研究与教学领域包括伦理学理论、西方伦理学。代表著作有《伦理学概论》、《交往生活的公共性转变》、《亚里士多德友爱论研究》等。 ZB02.基督教与西方文化 课程简介

西方文学、哲学、政治、经济、艺术以及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无不受到基督教的影响。赵林教授从基督教的文化源流与早期发展、基督教在罗马帝国的发展、基督教与西欧封建社会、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等方面讲授了这门课程。 教师简介

赵 林: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是学生心目中的明星,武汉大学首批“十大名师”之一。主要研究方向为西方哲学和西方宗教,已在中国大陆和台湾出版个人学术专著 15 部,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 140 余篇。 ZB04.西方哲学智慧 课程简介

本门课程将古今中外人们普遍关心的哲学问题变成学生们自己的问题,由此将他们引上哲学思考的道路。张志伟教授从智慧的痛苦、哲学的诞生、苏格拉底的问题、柏拉图的理念论、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信仰的时代、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主体性的觉醒等方面进行了讲授。 教师简介

张志伟,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哲学系宗教学系副主任,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兼任中华外国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研究方向为近代西方哲学、德国哲学主要著作有《康德的道德世界观》《生与死》,主编《西方哲学智慧》《西方哲学问题研究》《西方哲学史》等。 ZC44.艺术鉴赏 课程简介

艺术凝聚着人类文明的结晶,从懵懂拙朴的远古到日新月异的现代,从奔放绚丽的西方到沉稳神秘的东方,本课程将带你探寻艺术之美,以美感来通达人生,净化心灵。 教师简介

彭吉象,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原书记兼副院长;现任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常务副院长和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导。新一届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常委,第二批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担任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会长,中国高教学会美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会长,中国高教学会影视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会长,中国教育学会舞蹈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中国电影家协会电影教育与产业发展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纪录片委员会副会长,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高校分会副会长,中国视协主持人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美国密执安州立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客座教授。先后7次荣获国家级、省部级的科研奖或优秀教学成果奖,先后两次被评为“北京大学十佳教师”。 ZC46.西方现代艺术赏析 课程简介

本课程注重从美学及文化学的视角研究西方现代艺术。通过对十九世纪末期到二十世纪中后期的西方现代主义诸多流派及现代艺术大师、艺术作品的详实介绍与赏析,使学生感知到西方现代艺术发展的独特魅力,并逐步认识到西方艺术由传统向现代转变过程中所发生的根本性变化。 教师简介

铁娆娆,吉林大学讲师。 ZC47.大学英语过程写作 课程简介

本课程适用于任何对英语写作感到困惑的人。在本课程中,学生们将了解写作过程,学会撰写有效的论证/论据,并批判性地思考。本课程还对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常见的写作问题给出了有效策略,以便根据个人需要定制本课程。此外,本课程作为2008年以来在吉林大学广受欢迎的写作课程升级版,还提供了各种有趣的写作活动,丰富的资源,以及对以前和当前学生写作样本的深入分析。在这里,你将参与一个冒险,塑造你的想法,还有互动的写作环境和有趣的学习过程。 教师简介

林娟,吉林大学,讲师。 ZC01.中华诗词之美 课程简介

中华诗词滥觞于先秦,是有节奏、有韵律并富有感情色彩的一种语言艺术,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严格的格律韵脚、凝练的语言、绵密的章法、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是中华诗词美之所在。诗词也是中华数千年社会文化生活的缩影。 教师简介

叶嘉莹: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加拿大籍中国古典文学专家,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曾任台湾大学教授、美国哈佛大学、密歇根大学及哥伦比亚大学客座教授,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并受聘于国内多所大学客座教授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名誉研究员。代表作品有《迦陵文集》十卷,《叶嘉莹作品集》二十四卷,《Studies in Chinese Poetry》,《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中国词学的现代观》,《唐宋词十七讲》。 ZC02.中国书法史 课程简介

汉字书法被誉为无言的诗、无形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本课介绍了程汉字书法从甲骨文开始,到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的演变,全面地展现了中国书法发展的基本面貌,让学生了解汉字的前世今生,理解中国古代书法发展的基本特征,认识中国书法的发展脉络和突出成就、地位及影响。 教师简介

朱彦民,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当代著名学者,书法家。艺名朱桢,号美髯公,斋号冰醋斋、怀醑堂、后素轩,师从王玉哲,范曾先生,怀醑堂乃范曾先生所命赏。

ZC03.中国陶瓷史 课程简介 陶瓷与人类文明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尤以中国陶瓷的工艺和技术成就最为辉煌。本课程介绍了中国的陶器,瓷器考古的发展历史,以及多个时期、多个地区的陶瓷工艺发展历史。 教师简介

贺云翱,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兼任江苏省古陶瓷研究会副会长、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文物局第三次文物普查专家库成员、中国钱币学会专家委员会委员、UNESCO世界遗产中心《世界遗产》(中文版)专家委员会委员、《长江文化论丛》和《中国遗产网》主编、南京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会秘书长、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组组长等。 ZC04.东方文学史 课程简介

本课程讲述了东方文学史的基本线索,文学思潮和流派的基本内容和演变,并在此基础上精讲了一批东方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这些作品思想积极向上,艺术精益求精且富有独创性,在历史上起过进步作用,既有审美价值,又有思想价值和道德教育价值。 教师简介

王向远,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东方文学研究会会长、中国比较文学教学研究会副会长。主要从事比较文学、东方文学、日本文学、中日关系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发表论文11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16部(含合著4部)。

ZC08.东方电影 课程简介

本课程主要介绍了日本、朝鲜、台湾、香港、韩国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电影。通过有条不紊的讲解,丰富饱满的引证,旨在让学生感受并掌握东方电影的主要内容,独特形式与艺术风格。 教师简介

黄献文:现为武汉大学艺术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著作有:《沈从文创作新论》、《论新感觉派》、《昨夜星光——20世纪中国电影史》、《东方电影》。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数十篇。 ZC09.美术概论 课程简介

本课程系统介绍了美术的类型、技法、作品、大师以及艺术观念,包括美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中国的色彩观念、色彩的基本理论与概念、山水画与西方的主流绘画及其文化观念、20世纪中国美术的传统与变革等内容。 教师简介

李 松:北京大学艺术学系教授,曾任西安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 ZC11.古代名剧鉴赏 课程简介

本课程讲述了戏曲的发展历史,并分为多个专题进行了深度分析,例如王实甫与《西厢记》、洪升与《长生殿》、孔尚任与《桃花扇》、纪君祥与《赵氏孤儿》、汤显祖与《牡丹亭》等,课程内容丰富,对初步学习和了解古代名剧的学生来讲具有重要引导作用。 教师简介 陈维昭: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金瓶梅学会副秘书长、中国古代戏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红楼梦学会理事。陈教授的研究领域主要是中国古代戏曲和古代小说。著有《红学通史》、《二十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史(戏曲卷)》。无论是对于古代戏曲还是古代小说、戏曲小说文本还是戏曲小说理论或批评现象,他都着眼于文化史和学术史的大背景,致力于捕捉各种批评现象的文化依据和历史生成过程。

ZC16.西方美术欣赏 课程简介

本课程从中西美术的比较入手,讲到原始艺术、埃及艺术、希腊罗马艺术、中世纪美术、文艺复兴、现代美术等,系统地介绍了西方美术的历史、发展、演变及各个时期著名的艺术家和艺术作品,带领学生发掘整个西方美术世界的艺术魅力。

教师简介

孙乃树:中国高教学会美育研究会理事,美国维拉诺瓦大学客座教授,上海市中小学二期课程教材改革审查专家,奥中关系促进会音乐、教育顾问,上海“东方大讲坛”讲师。

ZC18.漫画艺术欣赏与创作 课程简介

本课从漫画的定义开始,全面地介绍了漫画的种类、特点、历史遗迹、创造规律和技巧等,给出的一些概念解释、定义都是首创,并且详细的介绍了各种漫画工具。通过对漫画的鉴赏以及对漫画创作的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幽默感,提高艺术修养,并有助于释放学生的心理压力。 教师简介

杨树山:南开大学毕业,现为大学美术学教师,教授。天津美术家协会理事,漫画专业委员会理事, 天天漫画网美术策划。自1990年始,从事漫画、插画、水墨画、油画创作,已在国内外发表、展出绘画作品7000余件,在各类漫画比赛中获奖300余次。出版了《杨树山漫画》、《漫画学教程》和《漫画鉴赏与创作十四讲》等书籍。 ZC21.影视鉴赏 课程简介 电影、电视是当今最有影响力的大众传播媒介之一,本课程将通过优秀影视作品案例,带领学生从文学、社会学、美学角度出发感受影视艺术,为学生提供一幅现实生活的图景,深入了解影视作品所反映的文化世界。 教师简介

陈旭光: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艺术理论、当代文化艺术思潮、影视文化、中外电影史等。中国高教影视学会理事、中国高校影视教育委员会秘书长,常务理事、中国电视家协会高校艺术委员会理事、《诗探索》杂志编委、常务编辑;第

ZC22.舞蹈鉴赏 课程简介

舞蹈是以身体为语言,与观者进行“心智交流”的运动表达艺术。本课程从怎样欣赏舞蹈、欣赏舞蹈的范畴及途径、古典舞欣赏、民间舞欣赏、现代舞欣赏、当代舞欣赏等方面出发,讲解舞蹈基础理论知识,通过具体的舞蹈作品,引领学生去感受舞蹈艺术的意蕴和意境,提高学生基本的审美品质和艺术理论水平。 教师简介

刘 建:北京舞蹈学院教授、科学研究处处长;国务院学位办公室艺术硕士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委员及韩国“首尔国际舞蹈比赛”评委。2001年出版学术专著《无声的言说——舞蹈身体语言解读》,列为“北京市高等院校精品教材”和教育部“十五规划教材”; 学术论文《神与舞的切点》、《从“雀之灵”到雀之“尾”》、《中国民间舞的守望》等分获中国文艺家联合会、中国舞蹈家协会等奖项。 ZC23.戏剧鉴赏 课程简介 戏剧,是通过演员的表演来反映社会生活各方面冲突的艺术。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牢牢把握戏剧冲突,是鉴赏戏剧的关键。本课程通过介绍戏剧学概论、古希腊神话与剧本、中国戏剧的现状、舞台美术等方面情况,带你走近戏剧创造的过程,了解戏剧艺术的产生与发展,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力。 教师简介

张 先:中央戏剧学院戏剧影视文学系主任,联合国戏剧评论家协会(IATC)执行委员和中国分会理事长,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戏剧理论与批评。参加“国家舞台演出精品工程”,“全国优秀舞台剧本评选”,“文化科研评选工程”,“社会科学成果评选工程”,“曹禺戏剧文学奖”,“老舍文学奖”,“全国优秀广播剧评奖”,“青年戏剧文学奖”,“北京大学生戏剧节”等活动。曾获2003年中国文联文学艺术评论奖、2004年度中国曹禺戏剧评论优秀奖、2005年中国戏剧文学创作金奖、2011中国话剧金狮奖。出版著作及成果丰硕,其中话剧作品《活着》(改编自余华同名小说)由国家话剧院在国家大剧院首演,孟京辉执导,黄勃,袁泉主演。 ZC31.《西游记》鉴赏 课程简介

《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的长篇神魔小说。本门课程内容丰富,包括从故事诞生的前世今生到古今流传的影响演变,从降妖伏魔的英明神武到取经之路的坎坷艰辛。这本巨著在杨俊教授的讲述中显得生动而详实,全方位解读名著,引导学生走近艺术丰碑,思考人生之路。 教师简介

杨俊: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教授,2011中国公关创新领军人物,中国古典文学普及研究会《西游记》文化委员会副会长,吴承恩《西游记》研究会常务会长,中国公共关系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特约编审,从教31年,获得全国、省部级优秀论文和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23项,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学术月刊》、《学术界》、《江苏社会科学》、《云南社会科学》、《青年记者》、《新闻知识》等权威、核心报刊发表学术论文70多篇,在高等教育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经济科学出版社、中国社会出版社、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主编、编著、参编出版学术专著、大学规划教材45部,代表作有《心解论经》、《西游记新论》、《公共关系》、《公关与礼仪》、《新型实用公共关系教程》等。 ZD36.人文的物理学 课程简介

物理何关人文?物理何关我们?本课程从这两个问题出发,以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等伟大科学家为轴心,着重介绍了物理学发展史上一系列原创性观点的来龙去脉,帮助学生理解科学的人文性,引导学生在突飞猛进的社会发展中形成自己的判断能力。本课程开设以来深受好评,是复旦大学最受学生欢迎的通识课之一。

教师简介

金晓峰,复旦大学,教授。获奖情况: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 (1996);美国真空学会“Outstanding Shop Note Award” of Journal of Vacuum Science and Technology(1996);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杰出青年学者奖”(1998);教育部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 特聘教授(1999-2003);中国物理学会“胡刚复物理奖”(2001);Fellow of UK Institute of Physics(2004);复旦大学校长奖(2006)。 ZD37.科幻中的物理学 课程简介

《科幻中的物理学》旨在通过对科幻作品的种种现象的分析,揭示其背后所蕴藏的物理现象。课程的基本内容主要涉及到了能量、力学、宇宙、时间、人工智能以及人类未来方面的内容。课程主要使用了大量科幻作品中的素材并以此为基础讲解物理学,具体事例与物理理论相结合,使课程更易于非物理专业的学生学习并理解。 教师简介

李淼,中山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研究院院长、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宇宙学、弦论、高能物理。长期在国外知名学术机构从事研究工作。回国后曾任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台湾大学客座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等职务。著有《超弦史话》《越弱越暗越美丽》《中的物理学》等作品。主要研究领域为宇宙学,弦论,高能物理。 ZD40.物理与人类生活 课程简介

本课程高度概括了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微观结构以及时空结构等物理基本知识领域的知识逻辑体系和发展简史。依据所介绍的物理学原理,通过110余个例子的讲解,可以使学习者能够理解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所发生各种现象的原理,如何利用物理原理指导人类的科学活动,如何依据物理学原理促进人类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教师简介

张汉壮,吉林大学物理学院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系教授,物理学院副院长。所在学科专业为光学,所研究方向为材料超快动力学、无机量子点发光器件机理。曾任新加坡国立大学访问学者。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物理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物理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东北地区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普通高校力学课程研究会理事长、中国大学先修课程试点项目(CAP)物理专家委员会秘书长、吉林省物理学会副理事长、吉林省光学学会副秘书长。 ZD42.汽车行走的艺术 课程介绍

本课程主要对汽车起源和发展过程中涉及到的车史文化和技术文化进行描述,重点介绍支撑汽车行驶功能的重要部件的结构演变、驱动汽车行驶的动力传动系统的技术革新与进步,使学生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能够了解和掌握与汽车行走功能有关的车史文化与科技知识,同时培养对汽车的兴趣和爱好,提升汽车素养,理解道器合一的汽车行走艺术! 教师简介 王建华,吉林大学,教授。 ZD35.生命科学与伦理 课程简介

当人们为今天生命科学的伟大成就而欢呼雀跃时,科技的“双刃剑”带来的副作用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伦理问题又让人们忧心忡忡。本课程将从技术与伦理的角度出发,通过案例介绍,阐释二者在新时代背景下的辩证关系。不仅有助于解决生命科技以及医疗卫生中的伦理问题,也能促进人文社会科学理论和科学技术发展应用的结合,并帮助学习者重新审视生命,理解生命的价值。 教师简介

吴能表,西南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中国植物生理学会会员,重庆市植物学会、重庆市植物生理学会会员,重庆市生化学会教学专业委员会主任,重庆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评审专家组成员。 ZD26.前进中的物理学与人类文明 课程简介

本课程从物理学的起源出发,从通俗的角度讲解了物理学中若干重大问题,包括电磁场、现代光技术、磁学基础、量子力学与量子信息学、狭义相对论、固体物理基础与现代科技、夸克、粒子物理及粒子实验简介、磁性材料中的磁畴、实验与物理学发展以及新能源与物理。 教师简介

李学潜,南开大学物理学院教授,天津物理学会副理事长,全国高能物理学会常务理事。

ZD02.从“愚昧”到“科学”:科学技术简史 课程简介

本课程的范围上起古希腊与罗马时期的科学与技术,下迄近代科学技术的产生与发展。不仅介绍了西方科学技术的历史,还涉及到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乃至于中西方科学技术的相互交流与影响,同时也对科学技术史这门学科本身的发展进行了描述,旨在提升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 教师简介

雷 毅:现为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科技与社会研究所副教授。研究领域:生态哲学和科技哲学。著作:《深层生态学思想研究》,《生态伦理学》等。 杨 舰:现为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科技与社会研究所教授,副所长。主要研究方向:科学技术史;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史;中日科学技术的交流与比较研究;科学技术与当代社会的关联性研究。主要出版物:《历史上的科学名著》等。 冯立升:清华大学科技史暨古文献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戴吾三:清华大学科技史暨古文献研究所教授。专攻科技史与古文献。著有《考工记图说》《集科学与艺术於一身的巨人——达文西》等书。 蒋劲松: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科学哲学以及科学和宗教的关系。专著:《从自然之镜到信念之网》。

鲍 鸥: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科技与社会研究所副教授。研究方向:科技哲学、科技史、科技战略及其政策、中俄科学技术文化比较研究。

刘 兵:清华大学教授。研究方向:科学技术史,科学编史学,科学文化与传播,科学哲学。专著:《触摸科学--刘兵学术自选集》等。 ZD03.从爱因斯坦到霍金的宇宙 课程简介 该课程主要介绍了爱因斯坦的生平,量子论以及相对论的诞生,宇宙的发展历程探索,放射性与原子弹的研究,广义相对论的研究,关于白矮星、中子星与黑洞的介绍,霍金生平及其黑洞研究,膨胀的宇宙、虫洞与时间机器,时间的性质,文明的诞生,文明的演进等方面内容,带领学生感受物理学的魅力。 教师简介

赵峥:现为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广义相对论、量子力学和统计物理的教学,活跃于黑洞物理、弯曲时空量子场论和时空理论等研究领域。

ZD06.化学与人类 课程简介

化学是一门与人类生活有着密切关系的基础学科。这门课程介绍了化学在人类的生存、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以及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做出的贡献,帮助学生对化学中的一些基本原理和知识产生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此外也提供了一些易燃易爆及有毒物质的知识,只有掌握了它们的规律才能防患于未然。 教师简介

刘旦初:复旦大学化学系著名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物理化学——多相催化,已在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70余篇,译著三本,另有专著四本。 ZD14.生命科学与人类文明 课程简介

本课程主要讲述了生命现象与文明发展、生物多样性与生物系统演化、生物的结构和功能、复杂而神奇的人、免疫与疾病、脑与神经学科、生态与人类坏境、生物技术等内容,从各个方面分析了生命科学与人类文明的关系,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做出了一定的预判。 教师简介

张铭: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细胞生物学、细胞工程、基因工程等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ZD07.食品安全与日常饮食 课程简介

本课程主要讲述的内容包括:环境污染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生物因素引起的食品安全问题、食品加工过程中形成的有害物、食品安全风险分析、食品安全危机管理、食品安全标准等。旨在让学生全面掌握关于食品安全的知识,学会健康饮食。

ZD12.世界科技文化史 课程简介

本课程从全新的角度来叙述世界科技史发展历程,探索科技与社会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课程按照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顺序分为古代科技文化的产生、近代科技文化的形成、现代科技文化的发展三部分,旨在使学生对世界科技文化史产生深入的理解。 教师简介

李建珊:现任南开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科技哲学教研室主任、南开大学第六届学位委员会哲学分委员会委员、南开大学环境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环境哲学研究室主任。兼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方法论委员会委员及该研究会天津分会常务理事。长期从事科学技术哲学与科学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科技文化史和“科学、技术与社会”。著有专著《科技文化的起源与发展》、《科学方法纵横谈》等。 ZD13.文化地理 课程简介

本课程从地理学的角度解读了包括宗教、语言、民族等内容在内的文化的起源、形成、发展、传播和融合过程,具体指出了地理对文化产生的作用。本课旨在给学生提供全新的视角,认识到文化的发展并不仅仅被人文因素左右,同样可能受到地理等其他大量自然因素的影响。 教师简介

韩茂莉: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专业为中国历史地理,主要研究领域为历史农业地理、历史时期环境变迁、历史时期乡村社会地理。前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及教育部基金项目10项。 ZD14.生命科学与人类文明 课程简介

本课程主要讲述了生命现象与文明发展、生物多样性与生物系统演化、生物的结构和功能、复杂而神奇的人、免疫与疾病、脑与神经学科、生态与人类坏境、生物技术等内容,从各个方面分析了生命科学与人类文明的关系,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做出了一定的预判。 教师简介

张铭: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细胞生物学、细胞工程、基因工程等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ZD16.数学的思维方式与创新 课程简介

本课程以现代数学和信息时代有重要应用的数学知识为载体,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例子引出数学概念,以通俗易懂的方法讲授这些知识,点评其中的创新点或创新的想法,使学生受到数学思维方式的熏陶和训练,并且领略数学创新的风采。 教师简介

丘维声:北京大学教授(2000~2001年北大评出的十大知名教授之一),不仅在数学科学的研究前沿成绩卓然,而且也是我国高中阶段初等数学普及教育的专家。他多次参与国家高考命题工作,被教育部基教司聘为专家,参与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新标准的制定工作.出版著作15部,译著4部。发表教学研究论文5篇。 ZD17.物理与人类文明 课程简介

本课程以人类物理发展进程为背景,结合现代社会的诸多问题,交叉科学与人文,融合东方与西方文化,将人类重大物理成就以及科学精神作为一种文化进行阐述。通俗易懂又严谨求实地阐述物理学发展的重大成就、发展规律与思维方式、研究方法以及科学精神与人类文明的关系等问题。 教师简介

叶高翔: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凝聚态物理研究工作。在国际一流杂志上发表SCI论文约40篇。盛正卯:浙江大学物理学系教授。研究方向:波与等离子体的非线性相互作用、激光等离子体物理、磁约束聚变理论与模拟以及非对易空间上的场论研究。 ZD19.科学通史 课程简介 本课程介绍了古希腊超越功利的自由科学、希腊化的罗马科学、阿拉伯科学、欧洲科技文明的发展、科学的制度化、工业革命中科学技术的发展、20世纪科学技术的变革、中国独立发展的科技文明、晚清时期的西学东渐等内容。通过对科学发展脉络的剖析解读科学的发展走向。 教师简介

吴国盛: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学传播与科学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

ZD22.数学史与数学教育 课程简介

如果数学是人类科学发展的面包与黄油,那么数学史与数学教育是使面包与黄油更加可口的蜂蜜。本课通过解析著名数学家的经历及其著名著作,追溯数学的历史,更准确地把握数学发展的来龙去脉,以浅显易懂的方式解读数学学习的正确方式,加深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师简介

汪晓勤:1999年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史博士专业,获哲学博士学位。现任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教授,学科教育(数学)专业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数学史与数学教育。出版《中学数学中的数学史》等著作,在《自然辩证法通讯》、《自然辩证法研究》、《清华学报》(台湾)等期刊上发表论文一百多篇。 ZD25.探索发现:生命 课程简介

本课程以生命基本特征为主线,以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发展热点问题为视点介绍生命科学知识,以及现代生命科学的发展对社会文明和经济发展产生的巨大影响和作用。使学生通过学习,获得必要的现代生命科学基础知识,了解现代生命科学的新发展及其与人文科学交叉的趋势。 教师简介

黄耀江,黄耀江,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曾参与86

先后主持省级重点等5项课题,承担

发表论文30余篇;省部级奖4项;国家发明3项;省部级成果3项;著作2部;知识产权评估报告1项。 ZF17.《论语》导读(上) 课程简介

《论语》是一部意蕴丰富的书,是儒家至高无上的典籍。本门课程从礼到仁,从君子之德到忠恕之道,从入世到出世,刘强教授深入浅出,将先贤智慧展现得淋漓尽致,旨在用现代视角解读传世经典,帮助学生扫除理解障碍,从而引起文化共鸣与思考。 教师简介

刘强:笔名留白,1970年10月生于河南正阳,同济大学教授、人文学院中文系副主任、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生、博士生导师、人文学者,曾任台湾东华大学中文系客座教授(2011)。上海师范大学文学硕士(2001)(师从曹旭教授),复旦大学文学博士(2004)(师从骆玉明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及研究,兼杂文、散文创作。在《学术月刊》、《复旦学报》、《文史知识》、《古籍研究》、《中华艺术论丛》、《上海师大学报》、《阴山学刊》、《同济大学学报》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已出版《世说新语会评》、《古诗今读》、《世说新语今读》、《有刺的书囊》、《竹林七贤》、《惊艳台湾》、《世说学引论》、《有竹居新评世说新语》等。2010年10月曾在CCTV10的“百家讲坛”节目中主讲《竹林七贤》。 ZF01.中国文化概论 课程简介

本课程系统而又简约地带领大家领略中国文化历史及其风采,从地理环境、经济基础、社会政治结构、发展历程、文化交流、语言文字、科学技术、教育、文学、艺术、史学、伦理道德、宗教、哲学以及传统文化的特点、基本精神、价值系统等方面来介绍中国文化。 教师简介

李山,现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启功先生弟子。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文化史。先后出版过《诗经的文化精神》、《诗经析读》、《诗经新注》等诗经研究专著,及《中国文化概论》。 ZF02.中国古典小说巅峰:四大名著鉴赏 课程简介

四大名著是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是阅历中国传统人文、社会伦理、历史地理、民俗、心理、处事策略的知识之库,数百年来为人所津津乐道。本课程分别对四部著作做出详细介绍,对同学们全面认识、了解与唐诗、宋词、元曲并称的明清小说提供了帮助。 教师简介 蔡义江,红学家,中国红楼梦学会副会长。主要出版著作《红楼梦诗词曲赋评注》、《论红楼梦佚稿》、《〈红楼梦〉校注》、《蔡义江论红楼梦》等。

侯 会,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明清文学教学、科研工作,侧重于白话小说研究。著有专著《水浒源流新证》、《中华文学五千年》、《世界文学五千年》、《元曲诵读》等。

段启明,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与研究,主要著作有《红楼艺术论》、《西厢论稿》、《中国文学史长编》(元明清卷)、《中国古代小说戏曲述评辑略》等。

袁世硕,山东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明清文学、蒲松龄研究。主要著述有《孔尚任年谱》、《蒲松龄事迹著述新考》、《文学史学的明清小说研究》等。

ZF07.唐诗经典与中国文化传统 课程简介

本课程从唐诗初、中、盛为主要分期介绍了各个阶段的代表诗人和杰出的作品,详细讲解了诗词本身的含义和当时创作的背景等资料,帮助大家了解唐朝文化和唐诗的人。课程最后详细介绍了李白的人格与风格,也从侧面为大家展开了一部描绘唐朝经济文化发展的画卷,感受唐朝盛世的魅力。 教师简介

查屏球: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关注士人精神史与文学情感与语言表达的问题,著有《盛唐经学的窘境》、《隋唐小说研究》、《天宝河洛儒士群与复古之风》、《唐学与唐诗》等学术著作。 课程大纲

ZF15.《易经》十讲 课程简介

《易经》是中国国学经典,四书五经之首,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和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本门课程全面介绍了古代帝王之学,以及政治家、军事家、商家的必修之术。旨在帮助学生深入剖析这本古今奇书,使其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社会人生的变化。 教师简介

顾铭瑞:上海大学自主创新工程研究院国际合作EMBA研究生院院长,同时是管理心理学专业教授、博导,身兼美国普莱斯顿大学终身教授和世界易经学会副会长上海分会会长等职位。 ZF20.中国茶道 课程简介

本课程通过茶道概述、茶道之源、茶叶品质、茶道实践、茶道技术、茶道与中国传统文化、茶道与文学艺术、茶道与健康生活等内容的讲解,引领学生沿着中国茶道的历史轨迹,领略因茶而生的丰厚文化;在择器选水、高冲低斟的实践中,体验茶道技术之精要妙趣;在品读“茶墨俱香”的文艺作品中,感受多元的茶道审美情趣;在悉心体会茶道养心、静心、修身的养生之益中,获得身心的健康与愉悦。 教师简介

朱海燕,湖南农业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休斯顿大学访问学者。主讲国家级精品公开视频课《中国茶道》,主编《中国茶道》,副 主编《茶馆设计与经营》、《中国茶艺学》、《茶文化》等教材。 ZF22.明清小说名著解读之《聊斋志异》 课程简介

《聊斋志异》是中国古代志怪传奇小说最杰出的作品,也是一本有着世界影响的文学名著。本课中我们将浅析这些短篇小说,了解蒲松龄如何通过谈狐说鬼的手法,对当时社会的腐败、黑暗进行有力批判;如何去揭露社会矛盾,表达人民的愿望;也会从中辨析出夹杂着哪些封建伦理观念和因果报应的宿命论思想。 教师简介

袁世硕,山东大学教授、博导。主要从事明清文学的教学和研究。 ZF23.易学与中国传统文化 课程简介 《周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被誉为“大道之源”。让我们跟随主讲老师的精彩讲述,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源头与历史基因。 教师简介

黄黎星,福建师范大学,教授。 T11.应用文写作 课程简介

应用文写作是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日常生活中办理公务和个人事务时不可缺少的交际工具,具有直接使用价值和惯用格式。本课讲解了行政公文、事务性文书以及行业专业应用文等主要应用文的写作方法及要求。 教师简介

李大敏,西安财经学院教授。

T02.学术基本要素:专业论文写作 课程简介

学术论文和学位论文的发表数量是衡量现代大学的研究水平和一个国家的知识产量的重要标准。没有严谨的学术规范,一个大学是培养不出学术研究型人才的。课程对学术规范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有助于学生培养严谨规范的学术习惯与风格。

教师简介

李砚祖: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艺术与科学》丛刊主编。 T09.女子礼仪 课程简介

此课程从日常生活角度出发,包含了生活工作中经常涉及到的着装、妆容、举止、谈吐等内容,学习后的女性无论在什么场合和什么人接触,都会给人留下良好印象,散发出令人无法抵挡的独特魅力。 教师简介 周季平:国家行政学院特约礼仪培训师,北京广播电台与未来之舟礼仪直播节目“文明之光—与奥运同行”主讲嘉宾。2000年曾赴新加坡共和国访问并从事汉语言和礼仪的培训工作。擅于商务礼仪、国际礼仪、服务礼仪、公务礼仪操作规范及人际沟通。2003年特邀在中央教育台1台培训职业礼仪行为规范。主要著作包括:《企业商务礼仪指南》《公务员礼仪培训手册》等9本图书。 T23.职业生涯提升 课程简介

本门课程主要有以下几点内容:1.卓越的领导魅力;2.人脉管理;3.如何树立和保持进取心;4.当众讲话的六大原则;5.如何打造个人影响力;6.做自己人生的管理者。从领导力,人脉管理,心态调整,表达能力,影响力,个人规划六个方面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这六个方面贯穿了学生的整个职场,对于个人发展有很大的帮助,有助于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能够更好地处理各方面的问题,赢得成功。 教师简介

陈海春,华中科技大学,教授; 刘剑,卓越领导网,董事长;

林俞丞,北京东方经略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副总裁; 黄久凌,北京卡耐基成功素养培训学校,校长; 高千帆,中华企管培训网,讲师。

中国地质大学网络(成人)教育2016年春季课程考试试卷

考试科目名称: 测绘学概论 层次: 高起专考试方式: 考查

答:地球空间信息科学是一门获取、存储、处理和显示地理空间数据的一门学科,属于地球科学的一个分支。

答:测绘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地图及其编制和应用的一门学科。它研究用地图图形反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各种现象的空间分布,相互联系及其动态变化,具有区域性学科和技术性学科的两重性。亦称地图学。

答:1)原点位于整个地球(包括海洋和大气)的质心;(2)尺度是广义相对论意义下某一局部地球框架内的尺度;(3)定向为国际时间局测定的某一历元的协议地极和零子午线,称为地球定向参数(EOP);(4)定向随时间的演变满足地壳无整体运动的约束条件。

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建立国家重力基准网,基本网;二是确定全球重力场模型及其变化;三是确定区域的和地球的大地水准面及其变化。

(4分) 答:(1)多源、多比例尺、多分辨率数据无缝集成的网络信息系统。(2)面向全社会公众开放的网络信息系统。(3)虚拟现实技术支持下的多维网络信息系统。

答:是指运用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技术,将复杂的科学现象和自然景观及一些抽象概念图形化的过程。具体地说,是利用地图学、计算机图形图像技术,将地学信息输入、查询、分析、处理,采用图形、图像,结合图表、文字、报表,以可视化形式,实现交互处理和显示的理论、技术和方法。

(10分) 答:1.测绘学是主要研究测定和描绘地球及其表面的各种形态的理论和方法。为此测绘学的研究内容和基本任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研究和测定地球的形状、大小及其重力场,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统一的坐标系统,用以表示地表任一点在地球上的准确几何位置。由于地球的外形接近一个椭球,所以在测绘学中常用一个与地球外形极为接近的旋转椭球来代表地球,称为地球椭球。地面上任一点的几何位置即用这一点在地球椭球面上的经纬度和点的高程表示。其次,有了大量的地面点的坐标和高程,就可以此为基础进行地表形态的测绘工作,其中包括地表的各种自然形态,如水系、地貌、土壤和植被的分布;也包括人类社会活动所产生的各种人工形态,如居民地、交通线和各种建筑物的位置,最终绘成各种地形原图。第三,各种经济建设和国防工程建设的规划、设计、施工和建筑物建成后的运营管理中,都需要一定的测绘资料,并利用测绘手段来指导工程的进行,监视建筑物的变形,这些测绘工程往往要根据具体工程的要求,采取专门的测量方法,有时需要特定的高精度或使用特种测量仪器。第四,在海洋环境中进行测绘工作,同陆地测量有很大的区别。例如,测量工作主要在船上进行,海上的测量环境复杂,所以大多数采用声学或无线电测量方法,并需要有特殊的仪器设备。第五,测图过程所得到的成果只是地形原图或海图的原图,还要经过编绘、整饰和制印,或增加某些专门要素,才能形成各种比例尺的地形图或海图以及各种专题地图。为此必须进行地图制图工作。第六,测绘学的研究和工作成果最终要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因此要研究测绘学在社会发展的各个相关领域中的应用。

答:研究地球形状和大小;研究椭球面上几何元素(点、线、面)之间的数学关系;计算椭球面上考虑点的大地坐标,边长和方位角;研究椭球面上几何元素变换到平面上的投影方法和理论;建立各类大地坐标系的理论和方法

(10分) 答:数字地球是20世纪末期问世的定量化研究地球的一个新的战略方向,是集空间科技、信息科技、地球科学等于一体的交叉学科领域。描述了数字地球的缘起和10年发展历程、概念模型与技术框架、科学与商业共享系统,多层次多学科应用领域和包括国际数字地球会议、学会、学报在内的学术平台的建设。进一步指出数字地球的重要作用与巨大的发展潜力,提出构建数字地球科学平台的设想。

测绘学专业的认识、感受以及建议等。(40分) 答:随着期末的来临,《测绘学概论》的学习也已结束,我也对测绘学这门学科有了初步的了解,以下是我对这门学科的具体阐述以及总结。

测绘学有着悠久的历史,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逐渐也形成了测绘学的基本概念。测绘学可以将其简单的定义为: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研究地球的形状与大小,确定地面点的空间位置,并进行测定和描绘的科学。测绘学的研究领域很多,涉及范围也很广,总的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大地测量学主要研究地球表面及其外层空间点位的精密测定、地球的形状、大小和重力场,地球整体与局部运动,以及它们的变化的理论和技术;(2)、摄影测量学主要利用摄影手段获取目标物的影像数据,研究影像的成像规律,对所获取影像进行量测、处理、判断,从中提取目标物的几何的或物理的信息,并用图形、图像和数字形式表达测绘成果;(3)、地图制图学主要研究地图制作的基础理论、地图设计、地图编制和制印的技术方法及其应用;(4)、工程测量学主要研究在工程建设和自然资源开发各个阶段进行测量工作的理论和技术;(5)、海洋测绘学主要研究以海洋水体和海底为对象所进行的测量和海图编制理论和方法。

由于传统测绘学的相关理论与测量手段的相关落后,使得传统测绘学具有很多的局限性。随着时代的变迁,空间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以及通信技术的发展,测绘学这一古老的学科在这些新技术的支撑和推动下,出现了以“3S”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测绘科学技术,下面我主要介绍一下测绘学中几种代表性的新技术,这些技术推动了现代测绘学的发展。 (1)、卫星导航定位技术GNSS它是利用在空间飞行的卫星不断向地面广播发送具有某种频率并加载了某些特殊定位信息的无线电信号来实现定位测量的导航定位系统;(2)、航天遥感技术RS它是不接触物体本身,用传感器采集目标物的电磁波信息,经处理、分析后识别目标物,揭示其几何、物理性质和相互联系及其变化规律的现代科学技术;(3)、数字地图制图技术它是根据地图制图原理和地图编辑过程的要求,利用计算机输入、输出等设备,通过数据库技术和图形数字处理方法,实现地图数据的获取、处理、显示、存储

以上是我初学《测绘学概论》的一些学习感受,我相信,新技术,新科技将引领测绘的不断发展,为此,我们应该以理论为指导,不断突破,着眼长远,让测绘能更好为我们服务。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文件

中地大京发〔2006〕76号

关于授予马晓阳等2975人学位的决定

经2006年6月20日校学位委员会全体会议审查,决定授予马晓阳等2975人学位。具体名单如下:

马晓阳 王丽华 王建军 王晓青 王根厚 王淑玲 王惠初 申玉科 龙宝林 刘东周 刘忠宝 刘春平刘敬党 朱嘉伟 许 虹 吴 华 吴秀文 张元厚 张明燕 张祥信 张培强 张雪亭 李本才 李学军 李建康 李俊建 李海燕 李景春 杨占兴 杨兆武 杨雪雁 汪新伟 周学武 庞振山 柯 珊 胡忠贤 赵凤清 钟长汀 徐卫东 柴凤梅 聂轶苗 贾建称 郭保健 高永华 高莲凤 接维强 黄圭成 程三友 韩芳林 薛克勤 霍晓君 魏 喜 魏春光

万 会 万 丽 万志博 于国栋 于富文 孔凡军 孔冬艳 尹秉喜 毛丽华 毛超林 王 玺 王 震 王功文 王必金 王正付 王玉生 王玉璠 王向荣 王延忠 王国鹏 王建功 王拥军 王香增 王家兵 王桂成 王雪莲 王惠民 王新娟 邓 攀 邓光君 邓晓红 史敬华 左文喆 任福新 刘 晓 刘 焱 刘娅铭 刘家宝 刘振宽 孙长虹 曲爱英 许书堂 余京洋 吴丽艳 吴登定 张守林 张英志 张洪波 李 薇 李山梅 李才雄 李春玉 李春明 李昱岩 李满根 杨 红 杨光大 邵丕红 陈 莹 陈春强 周小军 周旭荣 岳延波 茅均标 金明权 侯高文 胡 咏 胡志方 胡远彪 钟延秋 钟俊义 唐孝芬 聂锐利 郭秀红 郭建伟 高春光 高艳娇 崔学慧 隋荣亮 黄兴文 黄祖熹 彭 君 温志新 程 丽 路学忠 雷利安 樊长江 鞠斌山 魏 伟 魏风华

— 2 —

田纳新刘丽芳刘雪飞许德树吴德文李 帆李成方李洪文肖 江陈晓东林 黎娄兆彬赵增迎唐攀科郭精义崔明月龚 斌谢其山潘锡辉魏泽典白建平刘宝柱孙 伟闫柏琨张 英李 剑李灿苹李桂林肖国林周 萍林会喜段青梅赵德力晋 华陶宗普康南昌傅小康韩 露薛忠歧石若明 刘青昕 孙 冲 何远信 张会平李 烨 李国斌 李海鸥 苏宗富 周 强 范军侠 洪太元 钟 清 殷淑华 高秀花 谌宏伟 储昭宏 韩永新 戴胜群

于 宁 于 超 王 宁 王 伟 王 伟 王瑞霞 刘 刚 孙 鹏 孙益华 许 萌 许月潮 吴 晨 吴新敏 张祥明 李 桦 李向燕 李媛媛 杨筱硕 姚余雪 宫雪梅 胡卫红 胡杰荣 赵 娅 赵颖慧 徐向阳 陶慧萍 高思炜 蔡卫星

丁绍凡 丁秋菊 王 宁 王 新田 萌 朱亚平严淑敏 佘平宋春伟 张 捷 张 颖 张雪琴李建奇 李春丽 杨 眉 肖婷婷陈 晨 周立友 周伟平季 娟施 维 唐茂华 郭晓静 顾洪琴

王建军 车晓鹰 孙 敬 吴智泉李淑慧 杨 鸿 陈晓燕 胡春红梁超梅 董学梅

王晓燕 卢 叶 任 鑫 刘 红

卜 璟 马向民 孔 锐 王 玉王 熙 王 蕾 王 曦 王仁财王对兴 王玉巧 王庆光 王玑琨王雪玲 王嫒婷 韦泉华 代雅建冯胜斌 冯雪梅 甘凤伟 申晋利魏晓斐 王大虎吴丽丽李 绚陈 宇尚 宇高 兵张小兰徐 芳段 宁王 琳王东辉王征征冯 聪白雅文王晓莉 吴海军 李 艳 陈 晨 姜杰松 蒋 明 李晓靖 高淑芬 韩 菲 王 琳 王召林 王晓丽 冯动军 石学勇

— 3 —

石建广 任建光 任金响 刘 飞 刘 伟 刘 妹 刘 琦 刘冬莲 刘建辉 刘知纲 刘昭黎 刘美玲 刘耐冬 刘维丽 刘景峰 吕 国 孙 莉 孙 慧 成 岚 朱世娇 朱金富 江 曙 邢永丽 阴江宁 严丽萍吴春霞张 海张艳秋李大建李金锋李雪治杨 敏汪莉丽陈 飞陈亦寒周小雪罗皓菡姜均伟赵应权徐向珍陶格涛曹 波龚明权谢 徽 — 4 — 何绍勇吴祖义张 焘张蕴韬李文韬李洪文李雪萍杨冬云汪群峰陈 昊陈伟涛周红春郑 妍段芝云原佩佩徐浏潇顾艳利曹 勇景 翔鲁萍丽余 涛 宋利峰 张必敏 李 冰 李文霞 李秋实 李晶晶 杨红梅 肖志勇 陈 涛 陈百军 周国发 郑文鉴 贺金胜 唐泽玮 秦晓丹 高 伟 曹 越 曾 华 褚 潇 初广震张平张昕倩李 虎李志明李海波杨 帅杨欣荣肖晓牛陈 莉陈鸣鹤武 峥郑榕芬赵 丰唐树斌袁丽巧高 歆续晓璟程光锁潘明太吴 芳张 勇张英芳李 勇李芳凝李海霞杨 柯杨静怡邹 妤陈永生单 伟武振杰俞国权赵 杰徐 燕郭 斌高玉岩黄丽丽蒋丽婷薛建玲吴 轩 张 健 张顺智 李 娱 李建平李艳华 杨 眉 汪昌亮 邹 欣 陈玉香 周乃武 罗军燕 姚满林 赵 波 徐仁廷 钱宝生 高芯蕊 黄忠敏 谢 萍 戴志锋

魏华玲

丁一萍 于 湲 于更新 于海生 山 燕 马 涛 马少平马志同 马海英 马新海 尹小贝 方心灵 方志雷 牛文婧 王 勇 王 玲 王 荣 王 敏 王 敏王庆革王振华卢 卫左 悦田志杰任攀攀刘元贵刘利锋刘彦辉孙 全孙绍寒许宏君吴春雷宋秋银张 雷张广权张旻瑜李 合李小林王 懂王成余王海刚卢 娜左国平石 均刘 宁刘方坚刘园园刘洪雷孙 静孙爱平邢博特吴艳国张 帆张 颖张文明张治宏李 纯李亚晶王中良王劲松王铭军卢晓良布占场任红涛刘 石刘永兴刘志荣刘海珠孙小芳曲 明闫红雨吴铁壮张 君张 静张华兵张若琳李 杰李如臣王书红王志勇王增香叶 娟甘小莉任政委刘 贺刘永刚刘建文刘艳娟孙月成朱彦杰阳孝法员春晖张 虹张小军张国利张恒超李 茗李庆民王仕琴王建军王德法司刚平甘树满任振刚刘 聪刘军龙刘建平刘翠珠孙玉梅祁小博何朋朋宋龙喜张 娴张小宝张学伟张聚兴李 哲李良平王华伟 王明艳 付小敏 司华陆 田 川 任爱武 刘小霞 刘宇晶 刘治国 刘豪睿 孙亚平许向科 冷 雪 宋明智 张 理 张小玲 张建锋 李 丹 李 锐 李运强

— 5 —

李国永 李国红 李国新 李学良 李学聪 李金丽 李俊彦 李哲琳 李晓光 李敬含 李智彦 李慧娟 李薇薇 杜 松 杜洪丽 杨 云 杨 庆 杨 丽 杨 孝 杨 进 杨 超 杨 鹏 杨立志 杨进朝 杨国涛 杨学立 杨秋萍 杨胜州 汪 伟 汪伶俐 汪朝辉陆瑜瑜陈大鹏周 刚周自梁屈晓荣罗朝丞金利洪宫宝霖赵 鑫钟 彦夏建华徐海红聂 刚郭 伟尉晓玮曹小刚黄晓波游 珍董艳辉 — 6 — 肖怀宇陈 亮陈运飞周 波周爱华岳 文苑林英金鑫光柏 强赵付朝钟远健宰守忠秦 勇聂轶霞郭华洁常海燕曹春山黄溢谊程明雷谢 飞肖诚斌陈 隽陈昕华周 陶周道卿林 坜苑保国鱼俊明段建华赵正坤钟智琼徐 方秦 涛袁加贝郭良辉康爱彬梁志坚傅玉娜程莉莉谢 娜苏玉柱陈 琪陈春华周月锁孟 强林晓星范艳侠姚纪明洪克岩赵国斌项彩虹徐 波秦利琴贾正元郭爱华康素卿梅文科喻 炜程铭宇谢武仁苏建军陈 静陈艳丽周汉民学 敏罗 锋郑 鲜姚林修胡善政赵建刚骆社周徐田文索重辉贾存善高宝龙曹 汇黄兆辉彭德丽童庆佳韩 丹邹丹孙 陈一定 陈福明 周玉华 宗志刚 罗月丰 金 菁 姜振强 胡朝俊 郝志国 凌刚华 徐学锋 耿文燕 贾韶辉 寇文杰 曹 娟 黄志伟 曾 敏 董 英 韩 冰

韩 勇 韩秀梅 韩彦来 雷国静 靳 昕 靳冠英 翟高强 蔡文杰 樊友丽 潘伟义 薛艳梅 霍旭光 魏 强 魏国强

孔素环 孔慧平王 玮 王兰兰 王景军 王晶晶 冯 宇 乔 丽 刘晓刚 刘晓静 朱 蕾 吴永民 宋 婕 张文琦 张艳茹 张琳琳 张雅冬 李 松 杨 娜 陈中叶 陈倩倩 国 敏 苗 阳 郑子敬 柳 明 贺 沙 赵 晗 赵佳秋 梁晓妮 程潇黎

王小刚

于海香 仁万明 仇建军 王 惠 王 鹏 王子洪 王兰化 王同锤 王宏运 王运所 王信虎 王道义 邓已寻 邓国振 付明世 申印章 申守广 白凤军 白新江 刘 芳 刘 琳 刘 源 刘少波 刘成柱 刘国营 刘寅彪 刘颖璠 吕文君 孙淑琴 曲广利 曲少飞 许令兵 邢俊兵 严玉中 何淑军 张 青 张 冠 张 勇 张布军 张学仓 张俊法 张智慧 张耀文 吕 敏张志忠李鸿雁林春秀赵 丽蔡 敏毛彦一王亚斌王晓燕甘云兰白照东刘永慧向世红朱云辉余珍友张玉宝李 刚孙春伟 张俊芳 杨 华 罗 贤 赵 昕 蔡运记 王 英 王亚琦 王清亮 田林浩 刘 华 刘向东 吕 军 朱述坤 吴志国 张军利 李 涛

— 7 —

李中超 李中福 李开荣 李戈圃 李长禄 李令喜 李全伟 李作光 李尚宽 李忠成 李艳敏 李新端 杨 静 杨希翡 杨基滨 苏延昌 苏宏伟 苏美霞 苏新旭 陆 兴 陈 君 陈 旺 陈 超 陈庆波 陈建文 陈武民 陈炳武 陈砚秋 和建华 和晓南 孟凡冰 宗 欣 林玉英 武晓玲苗翠芝 郑宝军 段吉学 胡玉杰赵 鑫 赵志军 赵苏民 赵恒勤钟 仁 倪良健 唐锡元 海 涛钱 利 钱思平高文全 高宏光崔小军 崔来旺 常正时 康晓莉梁建平银燕慧 黄志强 黄国平彭攀林 智利平曾 探 程庆满蒋先勇 翟 向 翟东兴 樊继宗薛迎春 霍 玲 魏会君 魏英华

马学宇 王 艺 王 维 王 强王舒源 王雅慧 邓 虹 刘 坚刘佳林 刘香麟 刘晓竹 何 轶宋 琳 张 照 李 朋 李怡萱陈 悦 陈芙蓉 周晓丹 孟 春施 玥 殷俊茹 郭 琳 高 帆梁 源 黄 蕾 黄水英 彭成俊

— 8 —

罗凤芝胡红星郝俊杰涂志强高秀田曹友杰喻 江董树华潘广灿王 毅刘 泉余凯明李德林易小波高玲玲霍正泉罗家永 胥 伟 郝敬华 秦亚玲 高保平曹淑萍 喻洪春 董秋燕 黎存林 王松桦 刘小菲 吴 越 杨玉钏 罗世兴 曹 青 戴晓燕

于 潞 马小耘 尹 璇 王 琪 王 薇 王玉娟 王纬润 王辰英 王珊珊 王媛媛 邓永胜 刘 燕 刘子彪 刘玲利 刘婷婷 向道玉 孙 颿 孙云飞 孙茂成 朱天恩 朱锡轶 张金砚 张聚星 李 哲 李 超 李 磊 李 燕 李君伟 李建红 李章程 杨 柳 杨 香 杨少华 周文晶 易 艳 欧阳琳 段婷婷 胡 玄 贺 娜 郝勇毅 唐 博 唐旭光 耿明锋 袁 曦 袁帮领 崔 毅 戚婷婷 曹彦芬 琚迎迎 程 瑶 董海川 韩维益 楼盼盼 熊 帆 潘婧媛

霞 丁翠萍 于晓娴 丰萍儿 孔 明 牛小丽 王立江 王阿妮 王晓菡 丛 琳 冯卫卫 厉 明 刘 萍 刘 晶 刘金秋 孙妮娜 孙晓豫 朱发艳 许 帆 齐 林 严 谨 吴 静 宋 琳 张 帆 张春华 张晓娜 李 伟 李仲达 李胜英 杜圆圆 肖亚磊罗 侃赵 军徐 旬郭立军谌 涛谢 明熊亚娜于清海王 芳王晨旭田 芳刘培虎朱阿亮何海红张 卓李 辉杨 甜肖先华罗 迪赵志明徐知菊郭利辉黄建中谢红姣蔡 敏才 华王 峰王鹂萍白 珏刘雯雯朱婵偲余承超张园园李 鹏杨 琳苏劲松 姜 嫣 赵梓君 敖 登 高 媛 黄亮华 韩 莹 蔡 燕 马 玲 王 珣 邓 蕾 刘 言 刘嘉芳 米 婧 吴 丹 张娇娇 李 璇 杨爱玲

— 9 —

杨晶晶 杨耀娜 汪慧慧 陈 佳 陈 杰 陈云云 陈红玉 陈园园 陈希松 陈珍珠 周 扬 周 路 周富梅 孟 幻 孟凡敏 易奎奇 林鼎辉 苗媛媛 郎 钟 郑志菲 段 欣 胡 芳 费妤恂 贺广景 赵思敏 赵敏璇 唐舒姝 徐 英 耿兆秀 郭理民 高 悦 崔爱玲 常 悦 黄晶晶 蒋丽娜 谢丹平潘杰嫦 薄 林 薛文瑶

丁志强 丁晓佩 于小芳 马 瑛 马奎羽 尹 慧 尹素娟 文 竹 毛海玉 牛晓露 王 龙 王 洪 王 珏 王 斌 王 霆 王公领 王心一 王江宇 王志昊 王志鹏 王秋军 王晓东 王浩平王琪伟 邓小华 邓洪菱 包丽娜 卢伟亮平朋勃 田蒲源 申 亮 艾 羽 刘 佳 刘 艳 刘 彬 刘伟东 刘旭东 刘进宝 刘恩华 刘博研 刘壹雁 吕作勇 孙 全 孙 恋 孙冠南 孙黎然 年洪恩

— 10 —

康 凯鲁曦林万 聪马彦强方国智王 侃王 雷王世昂王芦笛王海峰付 强田 雷任小锋刘 智刘学飞吉 娜孙丹青朱 珠章斌晖熊 静万海洋马瀚青毋东阳王 岩王 雷王伟巍王国强王晨星付世伟田娇娇全 雯刘 睿刘英超向君峰孙志明朱 斌黄 娥 翟丽娜 于 朋 勾志阳 毛光剑 王 松 王 颖 王成文 王金耀 王盘喜 冯 超 田海深 刘 丽 刘 静 刘金柱 吕 涛 孙金凤 朱文升

朱文旭 朱日威 朱华政 朱宏伟 朱钦卿 朱德鹏 汤 蓉 祁小军 邢 兴 邬明华 闫国英 齐 磊 何 萌 余本善 吴 斌 吴立岗 吴作秀 吴佩剑 吴国良 吴俊坤 吴胜华 宋华军 宋维民 岑 静 张 丹 张 文 张 昆 张 炯 张 峰 张 晖 张 猛张军伟张佳慧张理想李 宁李 俊李丹秋李国栋李真真杨 飞杨元江汪剑成邱 健陈中锐陈贺松周向科尚北川范定军姚继明段士刚张 锋张江伟张孟伯张萌萌李 红李 科李元庆李宝宇李梦瑜杨 旭杨兆科沈 阳邵长亮陈国荣陈恩科周利敏岳志娟郑 春姚淑凡洪进校张 鹏张阳阳张学志张银全李 岩李 莹李元宏李俊文李雪婧杨 坤杨春惠沈 维陆丹欢陈建光陈留勤周娟娟庞小朋郑凯洲姜烈夫胡 琏张小强张劲松张建亮张瑞丝李 录李 智李文斌李珊珊李善营杨 峰杨晓雯肖 波陈 思陈春阳陈维兵周艳伟房 芳金啸飞施周虎胡 滨张占江张志辉张建强张慧玲李 杰李 超李光明李海婷李微微杨 晓杨浩文肖一方陈 慧陈洋溢周 建周智毅林 琛侯学理柯少剑赵 正张永华 张进洁 张炳财 李 云 李 英 李 稳 李阿伟 李海斌 杜晨晓 杨 艳 汪奔流 苏 菲 陈山林 陈美军 周立国 孟 磊 欧 飞 姚 硕 柳振江 赵 凯

— 11 —

赵 莉 赵 锋 赵 鹏 赵春旭 赵胜金 赵喜扩 赵增玉 钟 杨 卿 忠 唐 红 唐晓宇 唐景丽 夏 木 席党鹏 徐 晋 徐小明 徐广明 徐伟伟 徐伟进 徐红波 徐进力 徐敦霖 敖 翀 晏信飞 柴 辉 桑绍雷 翁建乐 耿玉环 袁慧香 贾玉禄 郭 瑞 郭 雷 都 爽 钱 真高 霖 高佩宝 高皓亮 崔 欣崔常红 曹 筠 曹 毅 曹国兴章 伟 符 超 黄 勇 黄金香彭 淼 彭书锋 曾 敏 曾 锦舒 巧 董一帆 董海超 董满华韩 健 韩兴刚 蒙 丽 蓝廷广路 璐 雎程晨 雷风华 靳广新管公帅 蔡小锦 潘 赟 潘颖展薛永刚 魏 东 魏 勇 魏雄辉

丁 伟 丁世显 卜小峰 卜龙瑰万国江 于立东 于孝宁 于金水于盛丽 于鸿超 于喜通 马 飞马 强 马 超 马 燕 马亚文马喜荣 马翔宇 马超锋 马端胜孔 翔 孔德成 尤晓光 尤章金文少坤 方 丽 方 剑 方一乙毛思远 毛海波 王 川 王 卉王平王 伟 王 刚 王 旭 — 12 —

铁 林崔 洁曹晓凤傅嘉玮曾莉华蒋 潇褚少雄靳立国颜书云万 欢于晓琳马 龙马祖恺丰志平尹琳山毛征财王 宁王 阳高 颖 崔 萌 梁 萌 彭 钢 程马志远 谢海鹰 解 翔 靳雪燕 黎育龙 万佳梅 于曼曼 马 铭 马振华 卞红伟 户现修 毛金炉 王 帅 王 孝

王 凯 王 坤 王 拓 王 明 王 波 王 玥 王 玮 王 荣 王 轲 王 健 王 娟 王 宾 王 浩 王 浩 王 艳 王 莉 王 培 王 婧 王 烽 王 猛 王 铮 王 媛 王 强 王 超 王 辉 王 满 王 瑞 王 雷 王 鹏 王 嘉 王 璨王云涛王文刚王永超王华骐王佳佳王洪磊王晓东王海宽王清平王蓓卿邓华军付亚洲冉灵杰包 宁史洪志叶剑红田 维田爱苹艾国庆王大涛王凤芹王文涛王永魁王庆宏王国强王秋月王晓伏王海峰王焕松王鹏文邓松良付现平冯 创卢 兵史晓玲宁晨翔田 璐田静成乔宝强王子洋王凤垒王东剑王汉宝王红艳王建军王健炜王晓青王益群王维鹏王震宇邓紫娟兰伏锋冯 晶卢大成叶 国左阿惠田 璐申 健任 涛王小敏王凤姣王加林王玉山王纪表王建春王恩宝王晓烨王艳伟王蛟旭王耀宗邓耀生兰晓峰冯 辉卢曙光叶 靖左金波田月娇申璐玮任 锋王书雁王开成王平康王亚峰王志刚王承花王振强王海丰王艳军王辉辉计 炜韦 娜冉 婧冯杨民史二岭叶 聪平勇涛田尚云白 罡任庆伟王云飞 王文玉 王永存 王兆芹 王志刚 王春艳 王晓东 王海龙 王艳珍 王献礼 邓 奇 韦庆林 冉怀江 冯祥发 史丽莎 叶国栋 田 原 田春雨 石 泉 任有欢

— 13 —

伍宜胜 全大石 刘 山 刘 丹 刘 帅 刘 永 刘 伟 刘 伟 刘 帆 刘 君 刘 凯 刘 炜 刘 俊 刘 剑 刘 品 刘 春 刘 玲 刘 玲 刘 倩 刘 颂 刘 彬 刘 敏 刘 辉 刘 雯 刘 瑜 刘 颖 刘 毅 刘 瑾 刘 耀 刘一可 刘小平刘长赞刘兴宇刘国栋刘金德刘晓荣刘常亮刘群明孙 刚孙 超孙秀华孙晓吟庄永胜朱 婧朱美宝毕雪松汤利平纪小雷许冀军闫士文 — 14 — 刘小龙刘帅君刘兴兵刘建飞刘俊毅刘晓敏刘媛媛刘嘉庆孙 丽孙子龙孙昌坦孙莹洁庄译南朱夕枫朱振鑫江 南汤怀志衣志利邢 夏闫玉攀刘小会刘永为刘向阳刘建竹刘剑序刘晓颖刘媛媛向 征孙 良孙代庆孙明阳孙乾坤曲英杰朱小军朱晓梅江 涛汤振滨衣梅圣邢小敏闫真真刘小滨刘永治刘成波刘建忠刘昱静刘海青刘惠娟吕 林孙 莉孙玉军孙明超孙琳琳朱 宁朱旭辉朴春实江 超汤海军许 磊邬 婷阮 卫刘天一刘永涛刘邦国刘忠波刘夏晨刘海徽刘斯玉吕惠贤孙 敬孙利钢孙思军安 洋朱 伟朱明君毕 胜江丽君祁 航许云坤邬苏东阮飞鹏刘天祥 刘立鹏 刘杨贇 刘金龙 刘晓明 刘爱群 刘福鹏 孙 卉 孙 琦 孙启良 孙春艳 庄中华 朱 洪 朱松旭 毕 萍 江席苗 纪卫军 许学磊 闫 博 阮文涛

阮海龙 阳文童 阳凌峰 阳海燕 阴 云 齐 涛 齐 磊 齐心咪咪 齐秀英 严 凯 严 峻 严 蓉 严丞辉 严雪涛 何 玉 何乃祥 何广智 何龙友 何声高 何良贵 何建亮 何曙初 余 勇 佟建宇 吴平吴 刚 吴 佩 吴 振 吴 浩 吴 婧 吴 静宋小霞宋乾坤张 丽张 英张 涛张 焱张万学张宁波张立博张丽娟张建勋张金柏张秋兰张晓宇张海红张敦芳张德斌李 帆李 卓吴一鸣宋东东宋惠宁张 旸张 亮张 翅张 楠张木梁张永中张伟东张丽颖张昌富张俊涛张美静张晓坤张海洋张智强张耀辉李 成李 季吴云辉宋亚坡张 一张 纯张 剑张 雪张 鹏张世伟张玉川张兴业张志超张林林张彦华张顺峰张晓燕张海洋张舒静李 一李 旭李 昂吴亚安宋建新张 丹张 卓张 恒张 博张 静张世航张玉敏张在振张国栋张英亮张春江张恩生张浩然张继贺张谦孜李 伟李 杨李 昊吴泽锋 宋润龙 张 双 张 昊 张 晓 张 婷 张 磊 张世强 张立占 张庆福 张学强 张诚心 张春杰 张振宇 张海东 张耿杰 张鼎颖 李 刚 李 陈 李 杰 吴燕平宋艳平张 伟 张 明 张 涛 张 晶 张 燕 张东凯 张立军 张红波 张宝芹 张金华 张春雨 张振彪 张海龙 张领辉 张瑜平李 安 李 佳 李 波

— 15 —

李 波 李 牧 李 勇 李 洋 李 涛 李 翀 李 航 李 莹 李 诺 李 强 李 斌 李 智 李 淼 李 琳 李 琳 李 超 李 歌 李 滢 李 鹏 李 鹏 李 鹏 李 豪 李 毅 李 磊 李 霞 李元碧 李双印 李孔亮 李方亮 李以科 李巧丽李存耀李国君李明君李政科李海明李鸿斌杜 维杨 宇杨 迪杨 峰杨 辉杨永强杨科威汪云飞汪舒瑀肖 億苏会民邵长河邹晓品 — 16 — 李玉桃李成禄李国超李明锦李玲利李祥明李喜春杜振舟杨 帆杨 迪杨 浩杨 磊杨永瑞杨晓晨汪长鑫沈 伟肖圣光苏国永邹 丹陆 凯李亚娜李有权李建启李林清李晓娜李继祖李朝曾杜航舟杨 帆杨 亮杨 涛杨二洲杨志良杨浩亮汪生好沈 攀肖冰滨谷 明邹 苗陆 裕李会干李冶平李建青李亮亮李晓惠李艳雄李湘明杜啟超杨 丽杨 洁杨 祥杨心鸽杨建辉杨梁军汪俊杰沈文青肖成梁邱登峰邹运其陆 雷李光磊李利加李建浩李庭元李晓斌李跃华李雅婷杜霖霖杨 明杨 洋杨 雪杨民强杨松榕杨景周汪海风肖 山肖剑锋邵 琨邹贤波陆云云李军港 李志成 李建超 李思佳 李桂勇 李雪超 李燕荔 杨 宁 杨 波 杨 洋 杨 普 杨永兴 杨治彬 汪子昊 汪翔宇 肖 辉 苏 彬 邵 曦 邹亲亲 陆苏平

陈 云 陈 光 陈 男 陈 亮 陈 勇 陈 昱 陈 美 陈 哲 陈 峰 陈 越 陈 磊 陈 曦 陈 鑫 陈小良 陈书生 陈文超 陈仕聪 陈向欣 陈庆臻 陈江华 陈丽胶 陈丽萍 陈宏垣 陈忠耿 陈金莲 陈剑垚 陈树林 陈圆圆 陈晓华 陈海明 陈海涛陈德科周健宝屈志娟巫润建林 丽欧英权罗 耀苗长在范鸿竹郑文波金龙学侯丁楠俞晓烽姚 晗姚珏峰宫丽伟洪 涛胡 艳胡玉强陈素暖周 昌和国磊屈良基庞 丽林文姬武 威罗守敬苗春光茅莉莉郑伟红金志伟侯晓虹俞燕丽姚 笛姜文磊宫衍斌洪海峰胡 菲胡相波陈康太周 淼孟家峰屈泰来房金禄林晓芳武 超罗启明苟家满郑 州郑国平金春来保玉芝姚 远姚 颖姜海健弭寒光洪景南胡 琛胡晓雪陈焕桂周 琳孟嘉益岳 杉房雷祥林晓瑞罗 云罗迪柯范 涛郑 敏郑明辉金锡波俞 旻姚 佳姚长军宣科佳段云耀祝安全胡 蕊胡晓琳陈逸凡周宇平尚 彤岳之昂易 铭林锦纯罗 冰罗海军范竹清郑 雁郑颖悟侯 凯俞 烜姚 哲姚长江宫 伟段鸿飞祝艳松胡艺莉胡特彧陈婷婷 周学军 屈 敏 岳宗胜 易守勇 欧阳晓安 罗 鹏 苗 硕 范晓明 郑 巍 金 哲 侯 蕾 俞 翔 姚 莘 姚昱全 宫 宾 洪 伟 胡 伟 胡永刚 胡麟臻

— 17 —

胥迎红 茹旺业 费秀刚 贺 锋 贺秋梅 贺晓伟 赵 仲 赵 伟 赵 阳 赵 幸 赵 通 赵 焱 赵 鹏 赵 鹏 赵士远 赵小军 赵文婷 赵可增 赵民健 赵丽娅 赵志花 赵良松 赵国辉 赵建坤 赵金燕 赵振国 赵晓欢 赵梓平赵晶泉 赵锐颖 赵新生钟建军原 明夏 利徐 志徐 祥徐大伟徐志明殷 帅袁 伟贾 睿郭 宁郭华强郭毅轩顾官勇高凯悦商海青崔广礼常 辰康 凯 — 18 — 赵静妍钟锦道唐 江夏宏图徐 青徐 萍徐文涛徐岳峰殷 勇袁 欢贾 巍郭 阳郭明辉钱志强顾若愚高明显宿 勇崔承国常 莉康海亮郝利军饶 辉唐 涛容英慧徐 亮徐 强徐永婧徐美发殷国瑞袁 野贾连超郭 经郭娈靖钱雪雯高 珊高冠峰尉丹凤崔春艳常 培戚开博郝博睿饶彩霞唐光辉席大鹏徐 剑徐 雷徐伟军徐晓光聂 淼袁东锋贾泽荣郭 涛郭晓阳陶 静高 斌高晓鹏屠言辉崔美花常 雪曹 虎钟 伟饶路平唐春华席文熙徐 晖徐 静徐宏妍徐海忠莫 韬袁艳敏贾思愉郭 骏郭海燕陶丽丽高 路高翠翠崔 飞巢海燕常云斐曹 磊钟永松 凌潇潇 夏 凡 徐 帅 徐 润 徐卫强 徐宏哲 栗志伟 袁 丁 贾 浩 贾泰勇 郭世慧 郭斐丹 陶浩波 高红梅 偶 星 崔 峰 常 帅 常世清 曹子剑

曹军来 曹振团 曹航瑞 曹琼华 梁 旭 梁 亮 梁 茜 梁 荣 梁 健 梁占奎 梁军政 梅 林 梅 钢 盛 通 章启军 章晓庆 符祖标 阎 旭 阎丽艳 隆 东 隋庆欣 黄 杉 黄 明 黄 勇 黄小平黄小宝 黄小波 黄少君 黄伊林 黄军同 黄行凯 黄君凑 黄秀荣 黄远兰黄秋兰 黄海鹏 黄袁园 黄康胜傅 莉 傅 瀛 储彬彬 彭 宇彭国亮 彭桂彬 彭海军 景 涛曾海文 温 滨 焦 琴 焦 超程永锋 程亚丽 程汤培 程伶俐舒 宜 舒 蕾 葛 利 葛 坦蒋 渊 蒋一栋 蒋仲明 蒋晓冬谢 飞 谢 李 谢 涛 谢明生韩开飞 韩国强 韩彦红 韩增强蒙 进 蒲文军 蒲丛林 蒲全卫鲍春晓 廖华健 廖彬彬 熊 樱翟 伟 蔡 娇 蔡友贵 蔡永安裴 娜 裴 捷 裴 萃 裴超重樊朝宁 滕飞启 潘 晨 潘 登潘运伟 潘海滨 潘维红 潘舒放颜英军 黎胜甫 薛 雷 薛九青戴 浩 戴 晴 戴建辉 戴联双魏 磊 魏 韡 魏宇翔 霰海永

黄修伟黄智辉彭 玢智玉冰程 峰程海艳董 亮蒋晓辉韩 冰鲁林波詹路锋熊小平蔡雄翔谭 幸潘双全潘福友薛会斌濮嫚嫚黄思法 龚进禄 彭 勇 曾 亮 程付穗静 童杨辉 董平飞 覃祚盛 韩 琼 窦文新 鲍丹丹 熊选文 蔡德超 樊军伟 潘汉彬 颜 毅 薛洪波 鞠 颖 — 19 —

丁 杰 丁 杰 丁明洁 丁晨琳 万 益 于夕尧 于世芳 于洪池 于慧芳 马 宁 马 莹 马金智 马勇军 马晓宇 马艳芳 卞 岩 孔 建 孔俊淞 尹 斌 戈 繁 方 达 毛奕娈 王 圣 王 欢 王 君 王 芳 王 芳 王 培 王 超 王 瑶 王文坤王丽娟王翔宇韦 敏史明曦田 爽乔晓静刘 坤刘 瑜吕 晶庄 楠江朋鲜何 杰吴艳强张 婷张 静张宇翔张明贵李 健李一飞 — 20 — 王东娥王泽馨王燕娜付 杰史楠楠田军会仲 冰刘 倩刘文金吕 慧朱 汐汤飞良何 淋张 弢张 婷张 磊张丽丽张恒博李 悦李丁丁王申强王勇会王鑫龙付黎明叶力鑫白 鹭刘 丹刘 晓刘志超孙军乔朱小杰许 晶余志芳张 昕张 媛张 露张丽格张晶晶李 特李文芳王兴华王威威车英梅兰于兰叶小芹白宗宁刘 加刘 艳刘晓琴孙逸涵朱浩岩邢 思吴 彦张 英张 斌张争华张国龙张颖姝李 敏李自杰王红丽王珏影邓应才冯自立左世龙艾山江刘 刚刘 曼刘富春孙婷婷朴星羲闫启明吴 琪张 窈张 超张华伟张宗保李 岩李 超李国柱王自强 王秋艳 邓莎莎 包 宁 田 子 邝慧丽 刘 芳 刘 雅 印红美 安志敏 毕真真 严亚辉 吴小东 张 晨 张 溪 张宇辰 张宙材 李 杰 李 默 李孟芒

李建新 李林栩 李树林 李洁晶 李相伟 李骄姣 李恩雪 李海英 李景行 李智超 杜 涛 杨 孟 杨 松 杨 勇 杨成斌 杨志刚 杨海娜 杨德任 汪媛媛 沈 洋 沙 费 沙圆圆 苏婵婵 邱 雯 邱慧莹 陆 巍 陆娟娟 陈 岩 陈 枫 陈 媛 陈 强 陈 琳 陈 雷 陈吉勇 陈江丽 陈宏珠 陈国送 陈晓宏 陈雪玲 陈路遥 陈鹏飞 具艺花 周 焱 周山松 孟庆旺 岳长民 易都娃 欧阳开宇 欧阳艳红 欧春春 武 涛 河光植 罗立立 苑 竹 郑 磊 金晓燕 侯 超 侯雨君 姚雪蓓 柳 敏 段俊伟 段保娟 胡 莉 胡仁和 胡庆伟 胡凯丽 胡国凌 费晓虹 赵 曦 赵亚勃 赵伏蕾 赵宇婧 赵江浪 赵松梅 赵金凤 赵昱博 赵晓妤 赵颖群 赵翠斌 钟 桦 骆 佳 唐 燕 夏 月 夏 庆 夏林波 晋文婷 桂文勤 贾 攀 贾晶韬 郭 艳 郭丽静 郭荣军 郭鹏宇 钱 超 陶 林 顾映梅 高 山 高历红 高瑞甫 崔 静 崔松花 崔林林 常 李 曹 维 曹金凤 梁 良 梁万栋 章慎慎 谌继军 黄 辉 黄 磊 黄丽花 傅 林 彭 洁 曾 祯 焦 云 董天琦 董海玲 蒋 敏 谢 菁 谢 鸿 韩 茜 韩 涛 韩 琳 韩丽英 楚蔚林 褚瑞洁 雷 宇 漆 瑜 熊要先 管 昕 翟伟坡 蔡 虹 蔡茂平裴丽仙 谭 明 赫凌彦 穆 桥 薄伟莉 薛 洁 戴文杰 戴若林 六 授予双学位55人

— 21 —

王 欢 王 培 王泽馨 王晓菡 吉 娜 庄 楠 江 超 张 英 张兴业 杨 琳 苏会民 林 琛 耿玉环 潘海滨 薄 林

万 聪 王文坤 王世昂 王威威刘小平张 窈 陈中锐 苟家满

万 欢 于晓娴 王 明 王 浩田春雨 刘永涛 刘博研 刘婷婷宋艳平张聚星 杨 甜 杨心鸽周娟娟 赵 正 徐 强 殷 勇陶浩波 常 莉 谢红姣 管公帅七 授予成人教育学士学位67人

于 倩 王 威 王利光 王瑞敏乔 娜 刘剑飞 祁志星 宋海光姜鹏军 胡纪成 夏晓伟 蒋 劢

丁奋伟 牛 清 王文智 王兴华石秀婷 任宇泽 刘 哲 刘志勇张 苹 张 奎 张菲菲 李武朝杨建飞 杨建霞 苏 赫 谷曙音陈莉莉 林良斌 赵 旭 贾俊岭梁秀娟 梁卓耀 梁建华 黄 彬 — 22 —

田 子王兆芹汤怀志邵 琨袁帮领潘汉彬邓 宁张 丽韩立成邓 楠吴 迪李培霖陈 涛郭俊英程 方白宗宇 王辰英 吴 振 周 建 郭晓阳 颜 毅 韦宝光 李锦平付祯国 吴雪峰 杜亚军 陈浩亮 郭晓燕 雷振环

弓艳婷 王一婷 孙 燕 宋海霞 张 迪 张 哲 张旭敏 杨 慧 段 然 胡晓月 耿佳丽 崔秀云 路 欣 霍振琳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二○○六年六月二十二日

主题词:学校工作 授予 学位 决定 发至:相关院(系) 处(室)

学生所在班及学生本人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校长办公室 2006年6月23日印

(共印65份)

— 23 —

红十字会2013年工作总结

2013的工作已经基本接近尾声,总的来说,整个学年的工作是进而有序的进行的,每个社员都积极参与,在同学也反应很好。

上半学年我们的主要活动是3月份招新,中旬开始支教活动,5月开展了红会的29年纪念活动,并且举办了急救知识大赛,在六月底我们整个红会高层换届。3月份招新,我们红十字会共招了70名会员,各个部门人员配备齐全,总的来说还是很满意的。可以说,我们红十字会一直很受学生喜爱的活动就是启明自闭症儿童支教活动和养老院服务活动,这学期共组织了12批共108名志愿者前往启明儿童特殊教育机构支教,并且与他们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我们在五月份的红十字会大型的周年庆活动也引起很多同学的关注,藉此机会让更多的同学了解了我们红十字会,也让更多的同学关注我们的活动;另一个大型活动就是在5月中旬的急救知识大赛,一个致力于提高我们地质大学学生的急救知识能力,普及医疗知识的活动,此次活动也有163名同学参加比赛,最终24名共6支队进入决赛,角逐我们的冠亚季军。当然,红会的活动除此之外,还有每月固定的义务献血服务,为武汉血液中心召集更多的献血志愿者,我校也涌现了一大批义务献血者,目前我们在逐月统计我校的献血量情况,同时还会在此方面加大宣传力度,让每一位同学走出献血误区,成为光荣的献血者!

在6月中旬,我们进行了社团高层的换届,主要是考虑到大部分理事长以及副理事已经是大四了,没有多余的时间与精力来发展社

团,因此提前培养我们认为比较优秀的新的一批领导者,只为红十字会更好的发展。

九月初为了我校军训工作安全的开展,红十字会联合校医院组织了军训医疗服务,一共15天,每天的主要工作就是给在军训中感觉不适的同学做一些像解暑之类的简单处理,在校医院的帮助下,我校的军训活动顺利开展;十月初,我们与启明特殊儿童教育机构的支教活动也如期举行,共招志愿者72名,每次去6名志愿者;同时在十月我们也在翁华强老师的带领下,配合省团委在各大企业进行艾滋病宣传活动,并且在12月1日艾滋病宣传日在校内对我校学生进行艾滋病知识普及,反响良好;十一月在经过两轮的角逐,红十字会被评为“校十大优秀社团”;十二月中旬我们配合校社团联成功举办了社团嘉年华活动,在活动中展示红十字会的风采,让更多的同学了解我们红十字会;同时,为了加强我们内部的建设与社员之间的友谊,我们还于十一月中旬举行了社员联谊大会,期间还有社员运动会,在玩乐中促进社员的感情,树立“以会为家”的理念! 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我们在指导老师、校团委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与配合下,顺利的开展并完成了各种活动,取得了预期的效果。通过这一年一系列的活动,我们红十又向上发展了一步,不仅在专业上壮大了自己,成立了自己的专业自愿者团队,在全校范围内更多更好的宣传急救医疗服务,同时也向外弘扬了我们的人道博爱精神,更好的关注社会上的弱势群体,让我们的对外交流更上一层楼。

大学生红十字会是一个充满爱与奉献的集体,一个承受荣誉与责

任的团队,一个让人无悔一生的大家庭。在这样的忙碌而又充实的集体里,我们的爱心传递着,真情流露着,彼此的心也紧紧牵系着。我们始终秉持着自己的热情、勇敢、坚强、智慧、坚持,这是一份心情,更是我们人格品质的最好印证。路漫漫其修远兮,在奉献爱心普及健康知识的路上,地大红会将永不停息地前进,无论是脚步,还是精神!相信通过我们不断的努力,红会以后会发展的越来越好。

中国地质大学远程教育简章

中国地质大学为教育部直属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学校创建于1952年,前身是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天津大学、唐山铁道学院等系(科)合并组建而成的北京地质学院,1960年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1987年更名为中国地质大学。2001年,中国地质大学成为教育部首批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

考生须持下列证件办理报名手续:高中及同等学历或国民教育系列的专科及以上毕业证书、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各两份,一寸免冠近照四张。报名时需交纳报名费及注册费200元。

(1)高中起点专科:英语、语文、数学

(2)专科起点本科:文科:英语、大学语文、计算机文化基础 ;

理科:英语、数学、计算机文化基础。

(1)学制:中国地质大学实行弹性学制和学分制。高中起点专科学制二年,学习时间2.5年; 专科起点本科学制二年,学习时间2.5年。(包含毕业论文答辩半年)

(2)学费:专科、本科学分为80—90学分,学费每学分为80—100元。 统一收费高升专7000元/年,专升本7500元/年.(书费.资料费500元/年)

网络多媒体课件的学习,教育不受时空限制,工作学习同时兼顾。

学员学完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成绩合格,获得规定学分,即由中国地质大学颁发国民教育系列的网络高等教育毕业证书,文凭电子注册,国家承认学历。根据教育部规定2004年3月起本科学生需参加国家统考,统考合格,颁发毕业证书。

联系地址:上海水务进修学校(杨树浦路851号) 联系人:周淼青

联系电话:65892717(兼传真)

凯程考研,中国最权威的考研辅导班

2016年中国地质大学复试经验总结

你们已经考过初试了,剩下的就只是等待了。在等待的同时别忘了你们还有复试的存在。我当初考得是地下水科学与工程,最后只因为初试分数太低而调剂到地质工程学习水文地质与环境地质,导师还是原来的老师。

首先,我说一下去年的分数线吧,这个我只是以我自己了解的情况来说,不一定准确。地下水的学术最低大约在340分,我当时是336,所以就……地下水大约录取了60左右吧,这我不太清楚,反正差不多吧。

还有,公费的问题,去年公费330左右,开始确定了人数之后,又加了4个名额加上去的好像一个328两个329剩下一个我就不知道是谁了,可见公费的最底线在328。据我了解不区分专硕和学硕,只要大于328好像就是公费的啦。

再有就是复试的具体情况了,我以去年我复试的全过程来说明一下吧:

首先地大研究生网页4月4号出的通知在2012年4月8日(周日)晚19:00-21:00进行英语笔试,之后各学院打电话通知你们参加复试。我们先让学哥学姐给订好房子,我们住的地下室还是比较便宜的,有2人间还有

2人的稍贵点。还可以住好点的宾馆但都比较贵标间要大于120吧。我们提前一天到了地大,行李弄好,安顿好之后去食堂半了个临时的饭卡,也可以在对面的北语吃,在学校吃饭比较便宜,一天大约15。之后买了脸盆和一些用的东西拿去住的地方。一定要找一个认识的人带着你们,不然很难找到地方。

至此,吃、住都弄好了。

下面谈一下学习吧,复试期间的自习我们是在地大的图书馆里学的,当然也有在住的地方学的,但是旅馆毕竟没氛围。地大图书馆里有热水可以带个杯子,还是不错的。

英语的笔试难度去年和4级难度差不多,所以还是比较容易的。

专业课复试是地下水动力学,用陈崇希和薛禹群的都行,两本都还是不错的。这个要认真的看,尤其是前几年的复试题,去年就没太认证看前几年的题结果考了原题,悔呀!

至于面试,大体分两部分:

一就是口语:自己准备一下自我介绍,要2分钟的就行一定不要太长,几句话就的结束,毕竟去年每人就19分钟左右,自己的专业的英文说法还有学院的名字英文都会考的!还涉及到水基的很多专业名词的英文说法,比如去年就有老师问达西定律的的各个字母的英文是什么,所以说重要专业词的英文要知道,饱和带、承压、非承压等等。还有一种就是给你们一副英文的图,让你们用英文来描述一下。当然这个难度是很大的,所以好多人都说的不好。

二就是专业知识的问题:有的问你们的实习内容和学到的东西,还会涉及到毕业论文的问题,你们先想好自己论文的大纲和要用到的方法软件什么的,可以问一下指导老师。专业的问题就太广了,这个还没法总结,只要涉及到地下水的都会问的,所以就靠平时的知识面的广度了,去年问我的是达西、济南泉水的问题、济南的岩石类型(因为我在济南上的大学)、还有一个渗透性大小的比较,说了三种岩石页岩 砂岩 石灰岩好像记不太清楚了。还有问海水入侵的问题,还有就是大量的专业名词的解释。还有地下水利用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凯程考研,中国最权威的考研辅导班

反正大多还是水基、水动、水化的问题。

PS:地下水科学与工程的三大基础课:水文地球化学、地下水动力学、水文地质学基础。这三门就是检验你是否有学习地下水的基础。水化问的比较少,水基问的最多。地下水科学与工程这个专业实质应该叫水文地质学,在80年代被教育部给撤销了,现在不能在叫水文地质了,所以就由万老师和一些水文地质领域的大牛们一起商量取了这个名字,仿照环境科学和工程取得。

中间还会夹杂着一些琐事就是体检啊、缴费什么。

上面的过程全部走完之后,我们以为没事就回家了,结果在火车上通知我们回去加试,我们算跨专业的。那没办法只能在回到地大。加试的有本科专业为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数学与应用数学、教育技术学、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等)的考生需加试两门报考专业本科主干课程科目。地下水就是水基和水文学原理还要有地动的内容。

加试大多数考的还是水基的内容,水文学原理考的不多地动也有点。那个反正我们加试的考的都是很垃圾的,好多考生出来就哭了,试卷不知道批没批,反正

《武汉大学研究生学报》征稿启事

《武汉大学研究生学报》是武汉大学研究生院主办的综合性学术季刊,创刊于1984年。目前学报社下设人文社会科学版、自然科学版和医学版三个编辑部。 人文社会科学版共设哲学与历史、语言文学与艺术、经济与管理、法律与政治、信息与传播与学术之窗六个栏目。文稿类型涵盖:各学科研究专论、探索与争鸣、学者访谈、书评与札记、学术沙龙、全国社科学报精品文摘等。

2011年第4期组稿在即,我们竭诚欢迎校内外广大博士、硕士研究生朋友踊跃投稿。字数以6000-10000字左右为宜(特优稿件适当放宽);相关论著评价文章及学术研究综述,字数在5000字以内。关注当代学术前沿问题,理论上有所突破的文章,本刊尤为欢迎。来稿要求详见武汉大学研究生学报网址:http://gs.whu.edu.cn/journal。

人文社会科学版投稿邮箱:wdyjsxb@126.com

另外,本期将增设“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征文专栏,征文启示如下:

为缅怀革命先烈的爱国精神,为纪念“敢为天下先”的首义精神,为总结“中华共和百年”的沧桑巨变,值此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之际,《武汉大学研究生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特开展“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征文活动。本次征文要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和贯彻科学发展观,以辛亥革命百年为依托,以中华共和百年为视野,并结合当今国家转型的现实,全面总结、深刻思考、客观评价一百年来,中华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所形成的宝贵思想、所取得的重要成就、所应汲取的经验教训,等等。论文应既能切合主题又能不拘一格,既能把握方向又能准确客观。

西南大学学报编辑部

质量标准及差错责任追究办法

(2008年5月修订)

质量是学报的生命,办精品学报是西南大学学报永恒的追求。为把西南大学学报办成“水平高、学风正、质量优”的精品学术期刊,特制定《西南大学学报质量标准及差错责任追究办法》。

西南大学学报质量标准即学报的政治质量、学术质量、编辑质量、印装质量标准;差错责任追究办法即是对有政治质量、学术质量、编辑质量、印装质量差错的有关人员实行责任追究的规定性措施。

1适度,有一定的相关性和传承性,总体风格具有独特性。

刊登有《出版管理条例》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以及国家规定禁载内容的,依照《出版管理条例》第五十六条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罚(触犯刑律的,依照刑法有关规定,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并接受有关部门和单位的处理。除此之外,政治质量出现重大问题(造成或可能造成重大政治影响),责任承担人当年考核即为不合格,并视其情况扣发当年2~12个月的校内津

贴和编辑部津贴;政治质量出现较大问题(造成或可能造成较大政治影响),责任承担人当年考核即为不合格,并视其情况扣发当年2~6个月的校内津贴和编辑部津贴;政治质量出现一般问题但不造成不良影响的,责任承担人当年考核可为不合格,但要视其情况扣发当年1~3个月的校内津贴和编辑部津贴。

已刊登的学术文章,如果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封面错误,每处扣600元(校内津贴,下同),情况严重者,处罚加倍;扉页错误,每处扣500元;版式错误、版面元素缺省,每错1处扣300元,情况严重者,处罚加倍;封

正文标题、目次页错误,每处扣200元。文字繁简使用不当,每字扣20元,病句每处扣50元,知识性、常识性错误每处60元,

正文文字错漏,每字扣10元。一年内,内文差错率超过万分之二低于万分之三的,扣发当年学校年终奖的60%,扣发当年编辑部年终奖的100%;内文差错率超过万分之三低于万分之四的,扣发当年学校年终奖的100%,扣发当年编辑部年终奖的100%,当年考核为不合格;内文差错率超过万分之四的,除扣发当年学校年终奖和编辑部年终奖的100%外,当年考核为不合格,并且取消编辑任职资格。

图表、注释、参考文献出错每处扣20元。

正文标点符号错,按每10个折1个汉字处罚。

字体使用不当,每处扣10元。

专业性计量单位错,每处扣30元,严重影响论文内容表达的,每处扣60元。 段尾一字占一行,每处扣10元。

政治质量的差错,以清样和刊后信息为准。清样中的问题,对责任编辑的处罚是:在编辑部职工大会上进行通报批评;扣发当月的校内津贴和编辑部津贴。刊后信息反映的问题,主编、副主编和责任编辑除了接受有关部门和单位的处理外,

主编、副主编分别承担经济处罚的35%,责任编辑承担经济处罚的30%。

学术质量和编校质量的差错,以刊后信息为准。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的差错责任由责任编辑承担70%、二校编辑承担10%、三校编辑承担10%、副主编承担10%。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的差错责任由责任编辑承担70%、四校编辑承担20%、副主编承担10%。

《植物医生》的差错责任由责任编辑承担80%、四校编辑承担10%、副社长承担10%。

刊后信息以审读结果、读者信息反馈、主管部门的质评结果为依据,无时间限制,凡是未被追究责任或未被处罚过的差错,随时发现,随时处理。

《西南大学学报质量标准及差错责任追究办法》由西南大学学报编辑部负责解释。

《西南大学学报质量标准及差错责任追究办法》经西南大学学报编辑部职工大会讨论通过后执行。

西南大学学报编辑部2008年5月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工程学院就业

中国地质大学(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中央部属高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国土资源部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首批列入国家“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111计划重点建设高校,也是国家首批33所设立研究生院的大学。学校是以地质、资源、环境、地学工程技术为主要特色的理、工、文、管、经、法、教、哲、农、艺协调发展的大学。学校的地质学院、资源学院、环境学院、工程学院,和地空学院就业相对好些,但是毕竟是和地质相关,工作条件有点辛苦。

工程学院2009-2013就业率相对比较高,几乎没有找不到工作的,就看没有相对满意的工作。众所周知在工程地质勘察方向,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国内的毫无悬念的老大。在中国各省的地矿系统中的领导有一大半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校友,在中国各勘察设计院中,勘察方向的人才很多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友,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工程学院广大学子专业知识扎实,发挥校训“艰苦朴素,求真务实”,能吃苦耐劳。深受广大勘察单位的青睐,每年的9月份,各省地矿系统和勘察设计院都来地大招聘。

目前就业比较的好的专业:

(1) 地质工程(注:地质工程全国排名第一,地大的王牌专业)

(2) 岩土工程(注:中国排名前十,目前就业特别火爆)

(3) 勘察技术与工程(注:中国排名也是第一名,传统专业,)

(4) 安全工程(注:安全工程08年,09年就业率达100%,毕竟每个单

位都需要安全人员,逐渐饱和)

总体来说目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工程学院就业率在96%以上,据校

就业办2011年统计,每年相关地质院校报考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工程学院的学子很多,大家就是冲地大就业好去的

相关推荐

评论

  • 昵称 (必填)
  • 邮箱
  • 网址